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卢跃刚谢湘在世界绘画史上,从未有过一幅油画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它一经画出,在短短的几年中,便印刷了九亿张,遍布全国、全世界。也从未有一幅油画曾经享受过这样广泛的社会殊荣:千千万万人敲锣打鼓地迎送它,并把它作为一个时期民族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诞生于1967年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美术界曾引起过轰动,画家刘春华(原名刘成华)的名字也随之传入千家万户。这幅在“文革”期间印刷了9亿多张的作品,超过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油画之一。  相似文献   

3.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最早出现在1967年10月1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上.为什么举办这个美术展览 ?这是与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1967年,刘少奇因受到错误批判而从政坛消失后,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北京总工会等单位和一些党史、工运史研究人员,商定举办“毛泽东思想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筹备处成立后,便在首都艺术院校油画师生中物色绘制毛主席七赴安源的创作人员,结果,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刘春华等一行创作人员来到安源,走访当年的老工人,熟悉文字材料、环境,赶绘草图。返京后进行草图观摩时,刘春华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要求修改,但刘坚持己见。这年10月1日,展览如期在历史博物馆举行。出乎…  相似文献   

5.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相似文献   

7.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风靡一时,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9.
“文革”时期,曾经风靡全国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有着众多不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史实。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绝无仅有。前不久,江西萍乡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黄式国、萍乡市党史学会秘书长黄爱国在《南方周末》撰文。披露了这幅身价不菲的油画在创作过程中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1967年10月,由刘春华参与创作并独立执笔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首次与观众见面。由于这幅油画的诞生与当时所谓“两个司令部”的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政治问题,所以该画曾一度受到当时中共高层人物的关注。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对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真实写照。关于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时间,最初有两种说法:一是“文革”前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与全国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合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讲义中的记载:“1921年秋天…  相似文献   

11.
正1967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青年教师张培森等人自发筹办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展览的筹备者最初选中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位姓赵的高年级学生,由他完成一幅油画的创作参加展览,但当时他正在大连老家探亲,筹备单位决定一两天内就出发到安源,由于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于是经人推荐,年仅24岁的刘春华临时顶替介  相似文献   

12.
13.
1998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以《(毛主席去安源)拍卖之后起风波》为题,披露了此幅油画的著作权之争。这条消息借助于中央电视台广阔的电波覆盖面,传入千家万户,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幅油画拍卖550万元,原作者个人因此可得396万元,这对于早已耳闻目睹股市、邮市之沉浮的人们来说,可谓见怪不怪。如果有  相似文献   

14.
1921年9月,根据党的“一大”精神,毛泽东和刘少奇、李立三一起,成功发动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最小代价取得了胜利。潇湘电影制片厂新近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毛泽东去安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这一辉煌篇章。在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共产党人走进封闭的矿山,钻进漆黑的矿井,让那些饥寒交迫、当牛做马的矿工擦亮了眼睛,挺直了腰板。他们集合在党的旗帜下,汇成了为捍卫工人阶级权益而战的滚滚洪流。编导通过…  相似文献   

15.
正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这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曾经唱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并一直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其背后是一段关于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故事。毛泽东:我希望你们红光社大放红光。故事要从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说起。1958年3月8日至26日,毛泽东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当时全国各地农村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毛泽东刚到成都就说要到一个合作社看看。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档案馆里,珍藏着三十多幅红军西路军将士血染河西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是马步芳为向蒋介石邀功领赏拍下来的。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时,被解放军从马家军的地下室和国民党甘肃省警察局查获。它真实地记载了半个多世纪前,在高台发生的那桩惊风雨、泣鬼神、动天地、震人寰的历史血案。其中有一幅三颗烈士首级的照片尤其惨不忍睹,不由得使人深恨国民党军阀的惨无人道。  相似文献   

17.
6月7日星期五上午,记者接到邛崃市回龙镇余山村四组村民、党员李成银的电话,对回龙镇集资修路有意见.李成银1957年入党,以前是邛崃粮食部门的职工,有两儿两女,女儿都已出嫁,大儿子顶替了他的工作.现在他和老伴、小儿子住余山村四组,小儿子在外打工,家有田地1亩,李成银每月有400元退休金,加上农业和其他收入,在村里生活水平属中等偏上.  相似文献   

18.
75岁的武丕承坐在沙发上,深情地凝视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他已患轻度偏瘫,单靠自身是很难走下住家的楼梯的。每日,身为太原化肥厂的离休干部的他都望着墙上的那幅照片长久地出神。那是他的荣耀,那是他的光彩,那也是他幸福时刻的永久留念。那是1959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1968年7月,红日高照,万里晴空。安源牛形岭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项声势浩大的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几个月后,一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  相似文献   

20.
1968年7月。红日高照,万里晴空。安源牛形岭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项声势浩大的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几个月后。一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工程。当时,兴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它的参加人员之多。投入资金之巨,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政治影响之大,在江西萍乡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