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大,这与庞大的中国农业人口基数相关;二是转移过程割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的农民到城市的农民工的转变过程,实现地域和职业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城市市民的转变过程,实现身份和认同的转变。那么,农民工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在实践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所在,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1,(14):5-5
社会定位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知识能力水平、社会经验阅历、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农民工相对一直滞留在农村的农民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农村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则处于边缘地位,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  相似文献   

3.
建设文明乡村的目标理念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文明乡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在建设文明乡村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理念,即以农民为本,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农民权益;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乡村。明确的目标理念决定了具有操作性的路径选择,即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建设文明乡村的前提条件;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这是建设文明乡村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建设文明乡村的保证;改革现行的农民工制度,这是建设文明乡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之一的哈尔滨,制造业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通过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对哈尔滨市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制造业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特点和制约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差、就业服务缺失、社会保障程度低、归属感不明确和自卑心理过重。促进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思路和对策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和发展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5.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中国。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城市“农民工”,努力推进农村劳务输出战略,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从观念上、发展战略上、行动上想农民工之所想,让其安居城市。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的被动排斥,而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已高度淡化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归属,返乡青年农民工往往会主动排斥乡村生活,在这种双重排斥的境况下,返乡青年农民工极易成为无"根"的游民,乡村认同与归属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的吸纳能力,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向城镇分流,同时积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重塑,重构其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4,(12):48-48
有关专家撰文提出,农民32是指由乡村进入城市务32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农民32提供社会保护,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32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解决好农民32的社会保护问题,逐步把农民32这一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无疑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1,(7):5
社会定位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知识能力水平、社会经验阅历、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农民工相对一直滞留在农村的农民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农村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则处于边缘地位,是城市中的弱势群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悄然发生代际更替,新一代农民工正逐渐代替第一代农民工群体而成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力。相比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年龄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城市生活有更强烈的憧憬和向往等特点。本文将从实证角度进行“80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民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煎熬,于是在广大农村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城市工作并逐步摆脱农民身份是二代农民工实现城市融入的主要有效途径,以"工作耐受力"为准将二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城市80、90后居民进行对比,重新分析二代农民工的特点从而探索一条农二代城市归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伐利亚州以在农村创造与城市等值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理念,进行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其独特经验对于我们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回流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结构性调整导致农民工回流成为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升级,外出农民工收入增速放缓、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程度低、归属感缺乏,是引发农民工回流的城市推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亲情权重"加大、收入落差不断弥合、农村惠民政策得力,是促使农民工回流的农村拉力。针对此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鼓励回流农民工大胆创新创业,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更好地解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面对与传统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迥异的“城市性”时,选择的适应模式大致有两种——“融入式”的适应和“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的适应,后者是目前农民工城市适应模式的主要选择。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城市排斥力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导致该群体选择“重建乡村社会"这一独特城市适应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目前在城镇中就业的农民工有13000万人,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工有8000万人。从这两年的调查看,农民工实际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仅为6%左右,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也十分有限。如果此问题不引起重视,长期下去,将给中国未来的社会形成世纪性的灾难:二三十年后,甚至五六十年后,数亿不能再劳动的公民从城镇回到农村,从东部回到中西部,没有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由于今天城市和东部的发展在透支未来农村农民、中西部农民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被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出现的农民工被歧视问题,与西方相关问题相比有所不同。一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发达地区或先富起来的城市劳动力市场,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数量限制;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种特殊的农民工被歧视现象需要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系逐渐被解构,大量的农民纷纷从乡村涌入城市。由于众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抽离了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突出,乡村建设陷入了疲软乏力的治理困境。本文以广西两岸村"同心共建"工程为例,从人口流动的分析维度审视乡村治理的有关问题,探索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路径,以期在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民工步入城市,其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就是在新型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居民构成的外部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随着经验积累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更高适应度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有效的互动渠道、相互协调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度的关键问题。打破个人资本积累恶性循环、正确对待乡村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不能基本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 ,就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在当前可通过农民工的市民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近郊农民市民化三种途径实现。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户籍制度的弊端 ,造成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诸多障碍。解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必须转变观念 ,推进制度创新 ,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及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社会资本包括乡村社会资本和城市社会资本。农民工拥有足量的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离乡进城,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乡村社会资本大量流失,而城市社会资本又严重不足,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不容乐观,政府应大力培育农民工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