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成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公众的心理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广大民众的心理是否和谐就必然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成败,关注和研究公众的心理取向必然成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现政府与公众零距离的必要性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政府与公众零距离,即实现政府和公众的无缝隙接触,使政府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源和了解公众的需求,这对于避免信息失真、降低公众的交易成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从而成功实现政府再造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对加强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民主、文明、平等、公正、和谐"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明领域相关建设也有助于实现全社会对其的广泛认同,将其真正融入全民族的心灵深处:通过创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确立公众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础;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政府绩效,递进增强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社会组织建设打造现代认同空间,为公众认同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梦雪 《学理论》2010,(14):169-170
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就是真实,评判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用事实说话。当前,社会深刻转型时期,新闻报道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达工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随着知识经济体系的完善,信息传达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工作中,虚假新闻,新闻失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本文就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规避做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防止新闻失实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经历了三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到十八大最终确立,为我国社会管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上海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形成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不断推进实践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了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大都市社会管理体系的"三五一体"社区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波 《学理论》2010,(8):13-14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公共危机的爆发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到处都隐藏着导致各种公共危机的导火线,而每一个公共危机的爆发都会给公众、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向公众公布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信息承受能力,使公众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由于不知情带来的混乱和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王茜 《学理论》2011,(26):3-4
随着单位社区的边缘化,现阶段在中国出现了公民社区这个概念。公民社区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公民是社区规划的价值基点,因而在社区建设和决策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必不可少。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公众参与严重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为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了总体布局,要求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权责明确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绩效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1.
信息革命是一场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开辟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发展战略的影响,在应对信息革命挑战方面存在着严重失误和弊端。从发展趋势看,信息革命必然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准备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展现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自主发展的光明前景。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是我们应对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众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近年来涌现出的系列“最美浙江人”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多年来,浙江省委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密切结合浙江实际,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中,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与政党认同之逻辑关联性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与政党认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逻辑关联性,它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和塑造着公众的政党认同.社会资本与政党认同有特定的内涵,积极有效地开展社会资本的建设是提升政党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培育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提升公众的政党认同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忠祥 《理论视野》2013,(11):15-17
随着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稳定、科学、规范的政治和行政体制,职能重点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路径包括:确立公共服务的公众参与决策及评价机制;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公共服务供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共服务应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合作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59(9)
我国透明政府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也面临着行政透明理念不深入,政府数据资源利用率低,各部门权责不清、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不积极等问题。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新的形式,构建更为高效、便于政民交流的数据开放体系已成为时代需要。需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提升透明政府行政水平,规范开放标准,保障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开放架构,充实政府技术人才,鼓励社会参与,吸引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等方式来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数据时代下公众的知情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管理各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从体系构建、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文化建设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升社会资本,促进公共危机的化解.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涵化效应影响着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与社会践行。面对当前新媒体中网络暴力文化、网络犬儒主义文化与网络低俗文化泛滥的现状,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理性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并从关注现实问题夯实社会基础、树立宏观视野营造涵化环境、运用涵化方法提高涵化效果三个层面构建涵化机制,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与精神制高点。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应由社会共享。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已近五年,但政府信息公开依旧犹如一道玻璃门,看似前景无限却又无路可走,公众仍面临申请难、答复难、救济难等诸多困境。课题组通过检测450个省、地级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建设情况,以及近五年见诸报纸、新闻网站的296个公众申请案例,分析公众申请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