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2年4月1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主办了"中国与德国经济体制比较"学术研讨会。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托马斯.迈尔先生,德国法兰克福洪堡—维瓦尔第政治经济大学校长、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届总统候选人格希娜.施婉教授,艾伯特基金会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6,(21)
季羡林:执教60年硕果累累 5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在北大举行。祖籍山东的季1930 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修德文,1935 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艾伯特基金会政治研究院院长托玛斯·迈尔博士应邀,于2016年4月20日在中央党校与马理部和科社部几位教授进行了关于"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研究"小型座谈会。托玛斯·迈尔先生作了主题发言,并回答了与会人员关于"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研究"的有关问题。现就托玛斯·迈尔谈话的主要内容做了归纳整理,以飨读者。托玛斯·迈尔的观点不代表本杂志观点。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无产阶级的人数日益萎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阶级基础和大选成绩;为了吸引人数日益上升的中产阶级成员,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哥德斯堡纲领》,实现了由“阶级党”到“人民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转型;转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了广大中产阶级选民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党员人数和大选得票率急剧上升的巨大成就,但从其党员构成来看,它仍然是一个工人党员为重要成份的政党,从其政党性质来看,它仍然带有无产阶级政党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为什么要写《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和杜林论战中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恩格斯当时中断他正在写作的《自然辩证法》一书,而去撰写《反杜林论》,是为了适应德国社会民主党当时党内斗争的需要.第一,为了反击杜林集团向党的进攻.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于1869年,于1875年与拉萨尔派合并组成德国社会民主工人  相似文献   

6.
访德札记     
今年夏天,应德国社会民主党艾伯特基金会的邀请,由邢贲思同志率领的中央党校代表团访问了德国。这次访问活动时间短暂,不可能对德国的情况作深入的了解,但作为代表团的成员,愿意谈谈几件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或许能从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写于1875年的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献,原题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全文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恩格斯为了反击德国党内日见抬头的机会主义思潮,肃清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正确的纲  相似文献   

8.
正视现实,清醒地认识21世纪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和其他政治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德社民党理事会制定的、提交党代会讨论的纲领草案,还是施罗德--布莱尔宣言,都明确无误地表明,在全球化与德国经济发展、欧盟一体化及其扩展、劳动就业与社会福利,外交与国家安全等单方面,德国的构想和规划已明朗化。认真研究它们,不仅可以加深对德国未来战略的了解,而且对我们制定新世纪规划也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9.
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年)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他出生于黑森公国的一个政府官员之家,大学毕业后从事过教师、记者等职业。青年时代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德国1848—1849年革命过程中,先是参加巴登起义,后又投身于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流亡伦敦。在马克思、恩格斯影响下,成长为科学社会主义者,1850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他和倍倍尔一道,对德国工人运动作了开拓性的工作,创建了德  相似文献   

10.
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理论、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共产主义者同盟、德国社会民主党、苏联共产党这三个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党在这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比较好的传统;德国社会民主党既有建树,也有严重缺点,所以后来垮台了;苏共建树更大,也有更大的缺点,最终也覆亡了。研究这些经验,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政党。该党共制定过6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都反映了当时党内的分歧和党内的主流思想。从1875年的第一个纲领到即将完成的2003年新纲领,我们既可以看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社会主义认识过程和该党今后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党纲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欧洲近现代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柏林奇遇记     
去年夏天,第八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召开。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荐,我得到会议组织委员会希尼尔教授署名函件,邀请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宣读我的数学史论文。我原本是同中国科学院的先生们一道去参加会议的,预定经由法兰克福转乘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机再去柏林。直到出发前,才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渝生博士处得知,他们最后确定飞往柏林的日期比原订时间晚一天。  相似文献   

13.
德国工会联合会劳资政策部部长莱茵哈德·冬不勒先生和彼鸿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汉斯·H·伏尔格穆特博士近日来我院进行了交流访问。两位专家就德国当前的社会福利、劳资政策、就业状况、再就业培训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我院院长袁觉英、党委书记安呈林、副院长郭欣和部分教师、理论研究室人员及本刊编辑  相似文献   

14.
近来,"德国高校将在2010年全面收费"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有关人士对此坚决予以了否认.不过,2010年德国的确要实施教育改革.即将原有的德国高校学制都实行成国际上的学士硕士体制.外,德国又新增加了一年两次的TESTAS("德适")考试.  相似文献   

15.
最近,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和他率领的代表团,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首次访华。这次访问,在中国共产党同各国社会党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本文介绍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访问。  相似文献   

16.
德国社会民主党于一九○六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党校。它从创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先后办过七期,每期半年,总共培养了二百零三位学员。学员几乎全是党的基层工作者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年龄在二十六到三十五岁之问。这些学员结业后大都成为更加称职的报刊编辑、地方组织领导、工厂支部书记和工会领导人等。后来成长为党的主席和国家总统的威廉·皮克(1876—1960年)就曾是党校的学员。党的著名理论家罗莎·卢森堡和弗兰茨·梅林都曾在党校授课。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经仿效德国党的榜样,于一九一一年在巴黎郊区  相似文献   

17.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国际性、综合性、新闻性期刊,最早报道西方工人运动,首次报道德国社会民主党,最早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西学传播中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之一,对中西跨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各界》2012,(8)
1907年,已40岁的蔡元培留学德国,在以“实干精神”著称的“莱比锡大学”从事心理学、美学、哲学研究。其间,蔡元培发现德国的六学管理十分民主。校长和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选,每年更迭一次。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门类里,被冠为"泰斗"、"大师"、"宗师"者不胜数矣.姑且不论这一顶桂冠戴在受者头上合适与否,总觉不新鲜;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却只有一人:陈寅恪. 陈寅恪1902年13岁,随兄陈衡恪(师曾)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l 92 1年又赴德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留学计达十多年却无意追求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  相似文献   

20.
外籍院士把脉中国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诺 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纽约 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库斯教授、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米歇尔教授,和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8月上旬应邀来北京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咨询座谈;马库斯、丘成桐、米歇尔还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做学术报告。8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了这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听取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