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而"有业不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岗位的低待遇和低保障造成的。所以,普遍提升就业岗位尤其是蓝领工作岗位的待遇和保障水平,从而普遍提升工作岗位的就业价值,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为促进青年人就业,一些国家的应对之策,以及毕业生们择业理念的转变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日本:"人脉午餐"悄然盛行近两年,为东京年轻人寻找午餐伙伴的免费网站人气爆棚。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通过这些网站邀请目标单位的职员共进午餐。在轻松的气氛中,年轻人可以向前辈请教经验,一改以往正襟危坐、点头哈腰的严肃传统。除了民间智慧,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雇用信息公开化,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本在  相似文献   

3.
浦文玮 《世纪桥》2014,(7):67-68
2013年被众多媒体与门户网站称为"就业最难年",这主要指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但同时也涉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知识的匮乏以及求职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有效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时,高校应注重在就业知识与求职能力上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这些教育措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岗位竞争的激烈,就业给大学生带了很大的压力,尽管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仍然感觉形势不容乐观。本论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数据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与高增长相伴的不是低失业、高就业,相反却是失业的增加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几十年来,它被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相似文献   

6.
<正>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因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农民就业能力源于人力资本培育,但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深加工"和"能力再造",才能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本。如何搞好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我们深入到成都市温江区的永宁、万春、和盛、寿安、金马等镇,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调查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很多高职毕业生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其中既有"三困生"、中等生,也不乏优等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毕业生角度看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高职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褚红素 《湘潮》2013,(1):117-119
就业质量评价重点关注与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包括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成长与就业稳定性。通过抽样跟踪调查上海金融学院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217名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从职业内涵的角度剖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定位;归纳总结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具有的能力素养、毕业生欠缺的职业素养;从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及高校等层面考察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就业质量提高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金融职业发展教育阶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周村的年轻人就业存在四种类型,即白领型就业、老板型就业、清闲型就业和蓝领型就业。该村年轻人就业的“下流化”是指年轻人群体在就业上存在一种明显的不充分状态,主要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使用的不充分,这种不充分状态是年轻人群体的自主选择。造成这种“下流化”的关键因素在于社会压力的匮乏,它必须放置到当地的地租经济形态及其形塑的“半工半租”的家计模式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白莉 《实践》2008,(1):44-44
问:《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什么?答: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就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就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通过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实现供求双方相互选择;通过市场工资价位信息,调节劳动力的供求。"政府促进就业",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就存在的突出性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三是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四是解决好城镇低学历青年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寅  阮衍宁 《唯实》2010,(8):164-168
统筹城乡就业的最大约束机制来自于各种正式制度约束。必须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强化政府统筹城乡就业的职能;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若干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新增岗位的1/4,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解决全球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愈来愈严重,已进入高失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外出农民工已经成为转移农民的主要渠道.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愈来愈难,要充分估计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企望用3-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太现实的目标.政府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总是存在着失业人员,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国家只能提供保障人人就业机会平等、不受任何歧视、帮助具有劳动能力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所有人实行"国民待遇".作者认为,今后创造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并提出三个重要建议:第一,应召开全国就业工作会议,全面讨论中国的创造就业目标,包括城乡就业目标,正规与非正规就业、固定与灵活就业、暂时与临时就业;第二,应定期公布调查失业率和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全国与地方各类劳动力市场信息;第三,促进灵活性、统一性、公平性劳动力市场,实行"平等国民待遇"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女性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以福州市非正规就业者为样本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女性非正规就业群体存在着低稳定性、低收入、低社会保障以及低组织化程度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也使非正规就业形式得不到女性的认可和社会的青睐.要改变这种状况,完善女性非正规就业的权益保障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9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评论说,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两家网站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4.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体制内的种种优势与以前相比明显削弱,13.7%的受访者认为不再有优势。长期以来,体制内就业牢牢地与"稳定"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众多年轻人竞相追求一份体制内工作的原因。然而,近些年来,就业环境向宽松、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体制内就业与体制外就业的区别似乎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职业认知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并提出高校职业认知教育应全方位融入高校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农民进城参与就业竞争,加剧城镇就业压力。农民进城自谋职业的热潮不减,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由于企业雇佣农民工资低,又不用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容易管理,所以一些企业宁肯救济一批下岗人员,也愿雇佣农民,因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新语     
《当代贵州》2012,(9):10
要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机制。特别是要为年轻人创造公平和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各级政府既要做市场机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又要做市场机制的维护者和监督者,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京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大陆与台湾本就属于同根同脉,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交流对促进两岸友好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参与中国大陆的改革与建设,与大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合作双赢的成果,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本文参考了对台湾高校学生的相关调查数据,着重分析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从多个层面分析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包括各地区的区域意愿等。通过分析给出关于大陆促进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望两岸青年加强来往、加深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