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肖建华  黄伟东 《政法学刊》2009,26(4):97-100
虚假信息诈骗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网络诈骗、短信诈骗和电话诈骗三种类型。虚假信息诈骗的特点包括团伙高组织性,高隐蔽性;犯罪成本低,作案方便;犯罪方式跨地区,跨省;犯罪危害巨大。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出现高发,多发态势;诈骗团伙民展趋于专业化,低龄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范围扩大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福建省安溪县籍犯罪分子大量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钱财,危害社会安全稳定。本文结合审判实践,分析虚假信息诈骗犯罪频发的原因,并对其治理对策作一探讨。一、虚假信息诈骗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法院近几年所审理的虚  相似文献   

3.
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立法缺陷我国现有刑事立法尽管对诈骗犯罪的规定种类繁多,门类较为齐全,但由于受立法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影响,仍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与不足。在立法上,我国刑法包括两高的司法解释都没有涉及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专门规定,也没有直接的关于此类犯罪的罪名。我国立法目前还没有像对现实世界中的诈骗犯罪活动一样,对虚拟世界中的诈骗活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犯罪活动范围扩大,危害升级从福建情况看,不法分子原来相对固定于某一区域实施虚假信息诈骗犯罪,随着省内加大打击力度,犯罪分子四散流窜,侵害对象范围和作案区域发生变化,呈现出三个新动向:一是由重点整治区域向周边蔓延;二是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近年来东部  相似文献   

5.
2005年福建省共受理虚假信息诈骗案件9640起,犯罪造成损失3893万余元。其中尤以台湾籍和福建安溪籍人员为主体的团伙犯罪突出。虚假信息诈骗作案方式利用手机虚假银联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假冒银联公司群发手机短信息给银行卡用户,称用户银行卡有消费记录要求确认,如果用户回电,则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要求用户到银行 ATM 更改数据信息,实际上是将受害者卡内现金转到犯罪分子的账户上,随后迅速提取赃款。这种作案方式采取“覆盖轰炸”式群发短信,使某  相似文献   

6.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就是通过签订虚假、无效的经济合同,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的犯罪分子主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客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没有努力履行的行为。他们一旦把对方的财物占为己有,便任意处分和挥霍,不打算偿还,也无力偿还。从手段上讲,利用合同诈骗的人一般是抓住对方急切需求物资或销售产品的心理。以及不了解自己底细的弱点,跨地区作案,以各种虚假的有利条件诱使对方签约,即所谓“自愿地”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在欺诈的前提下设立的;从后果上看,犯罪分子经常连续多起诈骗,诈骗数额也比其他形式的诈骗犯罪多  相似文献   

7.
机器诈骗犯罪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机器能否被骗”的命题争论机器诈骗犯罪是否成立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困境。在法律关系属人化解读的视角下分析机器诈骗犯罪具备成立的可能性,行为人通过提供或输入不真实的信息资料实施对机器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机器背后掌控者的欺骗,由此非法取得他人财产的,仍可归入传统诈骗犯罪的类型。机器诈骗犯罪的成立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应着重区分机器诈骗行为和利用机器进行盗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和刑法理论下,没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使用计算机诈骗罪。  相似文献   

8.
《法庭内外》2007,(8):56-56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审结的近20起“黑中介”诈骗案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该院认为此类案件具有5个特点: 一是除少部分未办工商登记而以虚构的公司名义进行招工的黑中介外,大部分是为实施招工诈骗犯罪而注册成立中介公司,这些中介公司披上合法外衣后仍然从事非法行为,其手段大多是选择正规新闻媒体发布虚假信息,以吸引求职者。  相似文献   

9.
花蕾 《中国审判》2020,(5):24-27
人民法院依法打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是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10个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妨害传染病防治.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疫情信息,利用疫情实施诈骗及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  相似文献   

10.
手机是当今人们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载体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和电信业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且犯罪手段已由用手机发布虚假短信息发展到直接用手机拨打座机电话、利用电脑登录公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一、票据诈骗犯罪的罪过特点与认定意图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是诈骗行为的动因和目的 ,对自己诈骗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具有认识 ,并且追求诈骗结果的发生 ,是诈骗犯罪的主观方面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票据诈骗犯罪中同样十分明显。票据诈骗犯罪是在票据流通环节利用票据这一特殊工具所实施的诈骗犯罪。鉴于票据工具的特殊性和票据行为的复杂性 ,为了避免混淆出于诈骗目的恶意使用票据的人和由于种种过错原因善意使用票据的人 ,刑法对于票据诈骗犯罪主观方面作了特别要求 ,所以票据诈骗犯罪的罪过内容并不完全等同普通诈骗犯罪的罪过内容。首…  相似文献   

12.
经济犯罪新形式——编造虚假工程项目今年,某市破获孙松阳特大诈骗犯罪团伙案,案犯利用编造海市蜃楼式“五星级城市”大型工程项目,使20多家企业受骗。诈骗金额巨大,影响面很广。孙松阳编造的虚假基本建设项目的犯罪伎俩,可谓当前值得高度警惕的经济犯罪形式。案犯...  相似文献   

13.
合同诈骗罪实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它同样具有普通诈骗罪的一般特征。采用欺骗方法使他人上当受骗后"自愿" 交付财物是所有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共同特征。合同诈骗犯罪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它的性质及它所  相似文献   

14.
非法占有目的在许多犯罪中,尤其是在经济、财产犯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决定着某些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也决定着某些犯罪与他罪的界限。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目前法学界及司法实务部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争论:一是如何理解非法占有目的,二是非法占有目的是否是某些犯罪的必备构成要件。这两方面的争论,在诈骗犯罪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这类犯罪的认定和处理。一、犯罪目的概述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意图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例如,诈骗分子希望通过实施诈骗行为,排除他人对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虚假信息诈骗现象越演越烈,给受害者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总结、分析我国虚假信息诈骗案件的新特点及其原因,认清我国预防和打击虚假信息诈骗案件的工作重点,对于完善我国惩治虚假信息诈骗行为立法,有力遏制这类案件的发生,维护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爱华 《检察风云》2010,(23):42-43
生活如同万花筒,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滋生什么样的诈骗,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诈骗纷至沓来。去年5月25日,北京警方破获了中国人体器官买卖第一案。时隔一年,在上海市奉贤区发生了一起利用网上发布收购。肾源虚假信息骗取他人钱财案。  相似文献   

17.
沈琪 《经济与法》2002,(10):10-11
保险诈骗的共同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下简称投保人等)之间共同故意诈骗保险金的;二是不具有特殊身份的一般人与投保人等共同故意诈骗保险金的;三是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以下简称鉴定人等)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保险金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概念本身是规范意义上的民法概念,不同于刑法中的“犯罪对象”,不能理解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作用者。因此,存在被骗者与被害者相分离的情况,“保姆案”与金融诈骗便是典型的三角诈骗。“自愿交付”系诈骗罪成立的表明构成要素,如果不是“自愿交付”的,不能得出不成立犯罪的结论,而是成立更为严重的敲诈勒索罪或抢劫罪。在诉讼欺诈的理解上,应当考察到其侵害财产的层面,不能为虚假诉讼罪完全评价。诉讼欺诈完全可以视为通过司法机器行使财产犯罪的情形,同时符合虚假诉讼罪的,按照想象竞合原理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9.
贷款诈骗作为金融犯罪的常规表现形式,由于贷款方式的不同,在犯罪认定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非法占有目的”是认定贷款诈骗的必要条件,在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条件下判断的依据各有侧重。客观方面的具体犯罪行为诸如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擅自改变贷款用途、项目申请贷款及瑕疵担保在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情况下也具有不同的刑法评论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