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电子证据的取证是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前提和基础,取证获得的电子证据将在随后的鉴定实施环节中作为鉴定材料使用.电子证据取证的复杂性、技术性决定了具备电子技术专长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此类取证活动.明确鉴定人在电子证据取证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规范鉴定人的取证活动,保证取证获得的电子证据具有真实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计算机犯罪类型不断增多,犯罪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取证已经成为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步骤。电子证据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的特征,因此计算机犯罪取证也不同于传统的犯罪侦查取证。深入研究计算机犯罪手段、计算机犯罪取证手段、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及计算机取证涉及人员等,对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子证据取证的滞后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证据在案件中发挥重要的证明作用,但在电子证据的取证中,存在着立法滞后,检验机构不完善,缺少高素质的取证人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取证技术和取证流程标准等问题,削弱了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阻碍了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应针对电子证据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取证机构、人员、技术、流程等方面探讨规范电子证据取证的方法,为电子证据取证的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证主体合法,即收集、获取证据的主体限于法定司法人员,被我国传统证据法学理论视为证据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上并无直接、明确的法律条文倚为支撑,但却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实务部门奉为圭臬并以之作为判断证据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依据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取证主体限于法定的刑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机关或个人均不具有取证的主体资格,其所获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得直接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然而,由于法解释上缺乏依据、法理基础缺位以及法实践中导致的悖论,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所主张的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其实并不是一项科学合理的证据学理论,应当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犯罪的侦查取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证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取证时除了运用传统的方法之外,还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和工具,并做好取证前的准备工作,搞好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的勘查和电子证据的提取以及电子证据的保全等。  相似文献   

6.
刑事电子证据的取证应当遵循任意侦查原则、相称性原则、令状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取证主体应当包括司法人员、电子技术专家和电子司法取证鉴定认证机构以及辩护律师.取证规则包括关联性规则、搜查扣押规则和可靠性规则.取证程序为强制记录和保存信息证据、现场勘查、搜查和扣押、保全和固定以及实时搜集.应当以此为框架构建我国的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程序.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取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犯罪的调查和电子证据的获取。目前,计算机取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反取证技术则利用数据擦除、隐藏、利用系统漏洞或结合使用等方法,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虽然在电子证据取证的司法实践方面面临地位、收集、认证等问题,但仍有一定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取证是打击计算机犯罪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计算机取证大多采用事后分析的静态取证技术,证据的采集不够及时、全面,经恢复的数据可能是已经被篡改,因而法律效力低。可以运用一种将计算机取证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结合的入侵动态取证系统,动态收集识别入侵证据,及时分析、提取证据至证据库中保存。此系统采用认证、加密、隔离等安全手段,确保了证据在传送、保存过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及不可篡改性,使其成为有效的法庭证据,实现了计算机取证的及时性、智能性。  相似文献   

9.
公安机关既是行政执法机关,同时也被赋予刑事侦查职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为行政证据司法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给公安机关执法取证工作提出了挑战。实践中,因公安机关采用不当手段或违反法定程序非法取证,导致可能转化为刑事证据的行政证据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因此,需要以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取证行为为基点,提升行政证据司法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施行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所以对电子证据的采信也应当严格遵循传统证据的三标准原则:即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由于电子证据存在隐蔽性和易于篡改性的特点,侦查人员必须规范电子证据的现场取证。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及其物质载体分属于不同的物证,具有各自独立的证据地位;"电子物证"及"电子物证检验"一词也是不太科学的称谓,其内涵需要严格界定;电子证据的检验与鉴定有其独特的方法与对象,电子证据检验应独立于传统物证检验领域之外而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信息的飞跃发展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确认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电子证据必须经过立法确认的事实,并指出了电子证据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引起立法注意。主张将电子证据可以并且必须作为新的证据类型列入法定的刑事证据清单中。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特殊介质上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任何一种证据形式 ,具有高度精确性、复合性、脆弱性的特征。从学理和比较法的角度出发 ,在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我国应将电子证据列为证据法中的独立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在治安案件查处中使用电子证据,要明确电子证据的基本范畴,把握电子证据的内涵、外延与基本特征,注意这一新型证据形式与传统证据形式的区别,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合法、准确、有效地提取和采信电子证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犯罪案件急剧增长,由此形成的电子证据给诉讼中的证明提出了挑战。刑诉法修正案将电子证据增加为一种证据种类,但是,电子证据的收集与认证与传统证据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电子证据的保护、搜查扣押、实时收集与鉴证等是传统调查方式无法取代的,也不能完全使用传统方法进行。依靠电子证据定案既要追求客观真相、依靠科学的证明,又要遵循既定的程序性规则,从而对电子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6.
电子证据证明力认证主要负责判定电子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以及其证明力的大小,即电子证据可靠性程度的认定。据案件事实的构成要素,可从时间、场所、人员、技术、过程五个要素来衡量电子证据的准确性;而从内容和结果角度审查电子证据的完整性,需要对电子证据本身记载内容、负载电子证据的信息内容以及电子证据所依附系统进行完整性审查。此外,电子证据的原件和复制件的证明力大小、不同情况下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比较也是电子证据证明力认证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证据规则问题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公安司法实践要求确立具体、可操作的证据规则的呼声越来越高,诉讼法学界也日益关注证据规则问题。深入研究证据规则,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为立法作理论上的准备,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电脑和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冲击着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 ,与电脑和网络相关的各类纠纷日渐增多 ,电子证据悄然走进司法领域 ,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案件。电子数据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就应具有证据资格。现代法治国家纷纷承认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电子数据只要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本质特征就能成为合法证据。  相似文献   

19.
论电子数据作为证据使用的法律障碍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而在发生纠纷时,电子数据能否作为证据,如果成为证据又应当如何确定其证据力、证明力,如何进行质证、认证,适用怎样的审查判断规则,都成为证据学当中研究的新问题。而现行的法律规定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要求,法律规范明显滞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必须加以正视的现实问题。电子数据在现行法律体系下作为证据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障碍。各国对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我国也从实体和程序上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对此,文章从法理基础、证据归类、电子数据的真实性认定以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最终的审查判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