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奇岚  姚松鑫 《台声》2004,(7):48-50
对张曼娟的访问被安排在她此行下榻的上海某宾馆客房里,摄影师忙着布光,化妆师忙着化妆,而一旁的我则认真地听她谈爱情。 谈起爱情,她该算九段的高手,每一种问题几乎都思考过,所以才会有那几十本“谈情说爱”的书。 可是她单身,在台湾她又被归类于“三高”女性:学历、身材和年龄都“高”的女性。“我单身,因为我选择单身。”她说。说的时候,神态并非是在捍卫某种  相似文献   

2.
“钢筋水泥的架构里”感受都市上班每一天 在一个轻松惬意的秋日午后,我和曹婧如约见面了。 我们的谈话竟是从“亚健康”开始的。我将先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亚健康”的报道讲给她:北京人的亚健康率是75.31%,而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白领阶层……曹婧几乎同时告诉我:她认为她属于“亚健康”。我惊讶于她的坦率,她却笑着说:“这没什么,我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亚健康的症状,比如头晕、健忘、失眠、嗜睡等等。”  相似文献   

3.
韩松落 《中国减灾》2012,(9X):59-59
<正>玛丽·恩迪亚耶的小说《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让我想起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回归》,在那部片子里,几个女人生活在重重灾难中,飓风、大水、火灾频繁地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和亘古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男性几乎不能给她们以任何帮助和慰藉,她们只有"在苏醒后的余痛中成长",等待着"回归"。《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由三个略有关联、实则独立的故事组成,这有点类似电影《巴别塔》、《撞车》,不过,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诺拉是混血儿,父亲是从塞内加尔来到法国的黑人移民,在她还年幼时,父亲丢下她的母亲和  相似文献   

4.
孙西克 《政策》2009,(3):58-60
我与叶梅相识很久了。在我的印象里,叶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她送我的《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等小说集中的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我特别喜欢《回到恩施》。叶梅在这个中篇小说里显示出的感悟历史的能力、点化人物的能力、腾挪自如的叙事能力,让作为朋友的我感到震撼和惊喜。  相似文献   

5.
青梅竹马     
楚儿和我是名副其实的青梅竹马。 我们两家住对楼,两人从小玩到大。在那座江南小城里,我们什么没干过?冬天捉迷藏、打雪仗,放很大的爆竹,夏天爬树逮知了儿,用开水灌老鼠洞,以及给老猫掏耳朵、为麻雀理发……她在游戏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热情令我自叹不如。但我们从来不玩拜天地、过家家之类的把戏——我几乎没有想到过她是个女孩子。她自己呢?大概也忘了这回事。 在学校,我们又同班。在严  相似文献   

6.
美好的执着     
多年前夏天的那个晚上,我的脑袋几乎要钻进电视里,妈妈在沙发上急得坐不实。她不停地嚷着让我别挡着她的视线。可是我的身子却不听使唤。像中了葵花点穴手似的动弹不得。终于。我们没有失望,当“北京”从萨马兰奇的嘴里进出时,我的身体“腾”地一下从脚底板麻到了脑袋瓜顶,像个疯子似的,拼命地跳使劲地叫。当然没人会真的觉得我是个疯子,  相似文献   

7.
我很无奈     
李羚 《半月谈》2004,(16):59-59
在我就读的班上,有一名家境贫寒的同学,母亲在工厂里当后勤工人,父亲在外地打工,但她却穿着一身身的名牌服装。我很不理解她的做法,这也许是虚荣心在作祟吧。而在我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穿着名牌服饰,虽然班主任一再强调不要追求名牌,衣服干净、整洁就行,但同学们对名牌产品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我家的经济条  相似文献   

8.
农妇在委托我之前,通过电话跟我接触了两个月。农妇说,她拿不出多少律师费。我给她的方案是,先预收3000元费用,剩余部分按照风险收费,标准是20%。农妇接受了我的方案。交费时又遇到问题。老人家心急如焚去市里汇款。账号少写了个数字。我一直没收到钱。农妇每天几个电话打过来询问,我的回答都是还没收到。农妇急了,认为我是骗子,电话里差点哭出声来。我百口莫辩,恨不得把心挖出来给她看。后来她又去了一次市里,重新核对了账号,把钱再次汇过来。我收到钱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放心。  相似文献   

9.
中凯律师: 我是个耳聋残疾人,开个修理店。1994年经人介绍与张某订婚,彩礼7000元,其中5050元是我替她还债用的。还完了债之后同年9月结婚。婚后她在家里只住了3个月就外出游荡不回家。她每次回家都背着我拿抽屉里的钱,把结婚的衣物也拿回娘家。最使我生气的是她还背着我向亲戚们借了900余元钱,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10.
文化长廊     
随笔)模特儿随想北京姚玉成模特儿真是个奇妙的行当。它在城市里如鱼得水,几乎贯穿所有的生活场景。模特儿披着艺术的彩衣,袅袅婷婷地走进商业的领地。时尚中的芸芸众生真是爱它没商量。早些年,我所知道的模特儿主要是画室里和画家打交道的妙龄女子。画家付给她工钱,...  相似文献   

11.
“你好,我能跟你谈谈吗?我的心里太痛苦了。”电话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忧郁而且缓慢,说话好像都在斟酌。 “请说.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用同样的语速回应她。 “我今年33岁,孩子3岁,原来在一家外企当秘书,最近我辞职了,暂时还没找到工作。因为我离婚了,我的前夫是我的副总经理,他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孩,我不想看见他。”声音停顿下来,传来低低的叹息。 “你是因为这件事很痛苦吗?”我们的热线电话每天都至少有两个以上有关外遇的内容,很多女性为此痛苦,不过她  相似文献   

12.
生活已然令她变得粗糙“弟,妈病了,正抢救呢,你快回来吧。”这些年,每次看到姐给我打来的电话,我都不由得心惊肉跳,原因是本已次数少得可怜的电话,从来都没有给我带来过好消息:不是她离婚了,就是我的外甥女儿菲儿上某某学校需要多少钱,再不就是爸妈出了状况。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我大学毕业之后,我这个做弟弟的,就一直是她的主心骨,当然,也成了她求援的惟一对象。可能也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吧,我开始直呼她的名字,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跟在她的身后,一声一声地叫着姐姐。这样称呼她,第一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第二也是在不自觉间,显示着一种权威。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合资企业的工作,薪酬相对丰厚,到她结婚时,为了不再让父母操心,是我给她承担了很大的一笔嫁妆费用;而她离婚后的房子,也是我眉头都不皱一下,为她付的首付。她的落魄前夫再婚后,对她和菲儿愈发吝啬,于是我让菲儿改随母姓,然后全部生活用度都由我来出。我在北京,她在大连,每年只在几个法定假日回家探望父母时,我们才能见面,每次相见,她几乎都在忙,不是忙着做饭,就是忙着出去买菜,或者忙着陪菲儿去补课。我曾尝试着让她坐下来,我们一家四I:1儿聊聊天,可是时光流转,我们再也不是那双窝在被窝里,可以讲一个通宵的黄口小儿了。我曾努力用曾经的记忆来修补我们之间的疏离,然而那些深深刻在我心里的温情时刻,当我说给她时,她却都不记得了,还总是反问我:“有这事吗?”她永远不会知道,每每她如此反问一句,我的心里就会多凉一分。  相似文献   

13.
善当伯乐     
《新东方》2005,(10):13-13
杨朱和弟子在宋国边境的一个小客栈里休息,发现店主的两个老婆长相与身分地位相差极大,忍不住向店主人问是什么原因。主人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所以举止傲慢,可是我却不认为她漂亮,所以我让她干粗活;另一个认为自己不美丽,凡事都很谦虚,我却不认为她丑,所以就让她管钱财。”  相似文献   

14.
《公民导刊》2009,(6):F0002-F0002
"我的目标是要让我们11个人都成为万元户,那样我死也瞑目了!"15年前,当彭忠英带领10名下岗的同伴创业时,这样的梦想曾激荡在她的胸怀。而今,这个梦想在她锲而不舍的追求里已经翱翔蓝天,托举出新大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个重庆市最大的民营商贸企业和全市百强企业。  相似文献   

15.
闫红 《小康》2011,(3):109
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漠然,与《西游记》擦肩而过,直到看了陈思呈这部《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我生出了一种抱愧的心情: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原来,我几乎都不曾了解过它。陈思呈写唐僧"精明得内伤",写猪八戒"中用不中看的爱情",写沙僧是个混单位的,但我最爱看的,还是她这本书的真正主题: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陈思呈也在《西游记》千篇一律的妖怪身上,看出了原本属于人类的贪嗔痴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安》2009,(7):32-34
提起付艳强,在山东德州这个鲁西北小城里,经常看书看报看电视的人都比较熟悉她,因为她的名字在德州媒体的出现率是平均两天一次,这个名字被大家看了个"脸熟"的付艳强,也几乎被大家默认成了一个男子汉。其实这个男性化名字的使用者,是一名小女子,而且还是一名了不起的小女子。  相似文献   

17.
童心     
袁章 《新东方》2000,(8):13-13
“我们是七人”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次碰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他问她有几个兄弟姐妹,她回答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两个埋在教堂的墓园里。”她每天晚上都携着点心和小碟子.到那墓园的草地上,独自地吃.独自地喝,唱给她在土堆里算着的哥、姐听。虽然墓园里永远都没有回响,但她浪漫的童心却不曾感到生死间的阻隔。  相似文献   

18.
采访曹又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她会一边抱怨经纪人对她约束太严,哪也玩不了,一边悄悄对在座的年轻小伙说:“小关,晚上我们偷偷出去混”? 走在胡同里,迎面过来的陌生人高谈阔论着他的晚宴计划,她忙上前插一嘴:“我也要去!”尔后扭头窃笑着问我:“怎么大陆人嗓门都那么大?” 这个文采和美貌一样绝伦,年已60还被誉为“文坛维纳斯”的畅销书女作家,从她开朗的笑声中,有谁会知道,她已和癌症做了5年零5个月的抗争? 柏杨说,曹又方是个永远不会死的奇女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创造多少奇迹?  相似文献   

19.
江岸 《小康》2013,(8):109
当贾母自称"老废物",悠闲自在,却在谈笑间牢牢把控着贾府大局时,是何等的自信雍容,举重若轻。但在有些时刻,她怎么失却了这样的自信,变得如此猜忌多疑,阴冷警惕?在鸳鸯"誓绝鸳鸯偶"一节里,平日里雍容慈悲的贾母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此时鸳鸯的悲愤和可怜都不在贾母的视线里。她一竿子打翻了几乎身边所有人,表现出神经质的高度警惕和猜忌多疑。一个机构里的最高领导者必然要体会的一种感受是"高处不胜寒"。虽然各种信息都汇报给她,但那都是过滤处理过的信息,他们未必能够掌握事物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胡玥 《人民公安》2006,(20):46-49
我是在夕阳夕下的那个时分去拜访李桂兰老人家的。李桂兰老人家的住房是长春市街市区里的一间平房,进老人住的那条胡同口是必经正阳街派出所的,老人的房门正对着派出所的后窗。她望着那个后窗,遭受再多的生活厄运她都挺过来了,因为有后窗那边的一群警察在,她的心里有一百个踏实。可是,派出所就要搬走了,许多年了,她已习惯了跟派出所这么比邻着住着,院子里的那些警察,无论是已调走还是新来的,他们对她这个在几年里连续失去了四个儿子一个孙女还有老伴的老太太所给予的关爱就是她在人世间活下去的一种支撑啊……我其实是万分地不忍让老人家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