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天柱 《台声》2010,(1):51-53
美容界的“蔡燕萍时代” 与蔡燕萍聊天,轻松、愉快。从她历经风霜的脸上.丝毫感觉不到一点花甲女人的苍老倦怠.个成熟女性的持重、嫣嫣笑容。时时表露的却是一沉稳与无时不在的  相似文献   

2.
张敏 《台声》2004,(1):30-32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蔡燕萍与“自然美”介绍得既详尽又精妙。  相似文献   

3.
张敏 《台声》2004,(Z1)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  相似文献   

4.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时尚。10多年来,奔赴上海的台湾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由于有了众多台湾女人的不断加入,这个奇妙的“雪球”变得更加色彩靓丽!据有人估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台湾女人多达8万至9万人。这些进入大上海的台湾女人几乎每个人身上都闪动着一串故事———爱在上海美在神州名扬中外的自然美国际集团创办人蔡燕萍,在陈香梅女士的热情鼓励下,1992年7月到上海和崇明县签订了一项42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很快成立了上海自然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为提高自然美的知名度,迅速抢占市场…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0,(1)
<正> 说起蔡燕萍,几乎无人会否认她是当今华人美容业中一个神话般的偶像。37年前,作为台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从借贷3000元新台币、一张美容椅起家,经30多年奇迹般的打拼,如今其一手创办的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02年10月被《亚洲周刊》评为国际华商500强,而遍布全球的近3000家"自然美"连锁加盟店更是无人可及的无形资产。冬日的午后,阳光灿烂。略施淡妆、一脸笑容的蔡燕萍终于放下了孜孜不倦的"自然美容术",难得有时间端坐在上海"自然美"总部大楼20层会客厅内。听她娓娓道来,让我认识了一个最真实的蔡燕萍。  相似文献   

6.
肖剑 《两岸关系》2001,(3):14-16
吕秀莲是“台独”急先锋,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她成为“副总统”。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领头闹“台独”,九十年代,她又跑到日本发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大幸,幸亏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等厥词,上台后并在台湾鼓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海内外中国人的一致谴责。 新世纪伊始,惯讲“台独”惊人之语的吕秀莲又在台湾民众面前上演了一出“好戏”,折射出了台湾某些政客令人忍俊不禁荒唐可笑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台湾有一种地方戏曲,叫歌仔戏。我们的主人公孙翠凤就是台湾歌仔戏界叫得很响的“明华园”当家小生。她因演歌仔戏而荣获过台湾岛内“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以及“亚洲终生艺人奖”。大陆的观众也该对她不陌生,她曾与张铁林、陈道明两位明星主演过古装电视剧《女巡按》……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河南“梨园春”艺术团赴台湾演出,7岁的王甜甜饰演的穆桂英给台湾的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不时还有台湾戏迷给王甜甜打电话,询问她的近况。11月3日,一个秋风瑟瑟的上午,记者前去采访了这位人见人爱的“小精灵”。 7岁小擂主名扬台湾 王甜甜多次参加“梨园春”的演出,她和“梨园春”的节目主持人庞晓戈混得很熟。在去台湾的途中,晓戈对她关怀备至,甜甜干脆称晓戈为“干妈”,一路上她和“干妈”有说有笑。进入澳门海关后,天也黑了下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在台湾被誉为文坛“极为优秀的掌门人”,在大陆被赞为“两岸交流的第一批候鸟,两岸文学界祖母级伯乐式的核心人物”。她是“台湾姑娘,北京规矩”,公开表态要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甚至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先改为父亲的祖籍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祖籍福建。她为海峡两岸的“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殚思竭虑,作出了巨  相似文献   

10.
广西柳州市一位叫翟媚的女士,被一自称为“富商”的台湾中年男子骗婚是宝岛,在绝境中,一个电话号码侥幸救了她。逃回大陆后,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判决她离婚,而台湾法院则发来传票命令她回台湾“履行同居义务”。翟媚为此吓得东躲西藏。 面对两份司法裁决,“隐身”一年多的翟媚终于看清了——  相似文献   

11.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2.
依惠 《两岸关系》2002,(6):61-62
无论T型台上,还是生活当中,大陆时装名模岳梅总是充满着自信。热情开朗的她最近又多了一位新朋友,她就是来自台湾的名模陈思璇。 不久前,曾签约台湾“伊林”公司的陈思璇正式签约大陆“新丝路”模特公司,成为从台湾到大陆发展的模特第一人。如日中天的小璇为什么要来大陆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14.
李启龙 《两岸关系》2003,(10):35-37
范丽青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已从事涉台新闻报道长达20余年。1991年,她首次赴台湾采访两岸渔事纠纷“闽狮渔”事件,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第一位到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1993年,她赴台采访国民党第十四次“全体代表大会”,这是大陆记者第一次入台采访岛内的政治事件;2001年,她又成为首批驻点台湾进行采访的记者。为了  相似文献   

15.
近日 ,死硬“台独”分子吕秀莲通过香港某新闻媒体大放厥词 ,恬不知耻地胡诌什么祖国大陆和台湾是“远亲近邻” ,“两个互不隶属的华人国家”。此前 ,她还公然把《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说成是“台湾人的大幸” ,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歌功颂德 ,叫嚷“国际社会现在确实应该郑重其事地插手台湾事务了” ,妄图依仗外国反动势力 ,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她的罪恶行径遭到12亿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海外华侨、华人的痛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民族 ,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历史上 ,无数华夏子孙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相似文献   

16.
魂断台北     
沙河 《两岸关系》2001,(9):36-37
一位大陆妹被台湾的丈夫杀害,其结局令人痛心;而其在台北的悲情故事,更是催人泪下。记者在南国深圳,听着她姐姐的“血诉”。下嫁台北“负心狼”我妹妹叫于芬,南国的奇山秀水赋予我妹妹如花似玉的容貌和“乖乖女”的性格,不少男生把她当成“梦中情人”,每天都有一群男孩子像采蜜的蜂儿将她重重“围猎”。可没想到,她看中的却是一位台湾商人——陈水山。20岁那年,妹妹嫁给了他,  相似文献   

17.
赵辉 《台声》2006,(5):64-66
“胡子老爹”是一家在北京大有名气的休闲红茶坊.开业5年来小店的生意一直非常兴隆,“胡子老爹”的经营者是来自台湾的洪玮磷。一个微风的午后.记者和她相约在“胡子老爹”听她讲述那刻骨铭心、穿越海峡的爱恋、还有她和“胡子老爹”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郭雪筠 《台声》2022,(17):56-58
<正>作为一个4岁开始就在北京长大的台湾人,方承暄听过台湾人认为她“不是台湾人”,也听过大陆人说“你是台湾的,不是大陆的”,她曾经陷入一个“到底我是哪里人”的迷茫时期。在高考作文时,方承暄曾这样写,“或许我对台湾不了解,但那里是我的家乡;或许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这位台湾“80后”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两个家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程翠苹 《两岸关系》2003,(10):26-31
2年前,展现台湾百年沧桑的史诗巨著“台湾三部曲”第一部《台湾风云》出版后,曾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轰动。时至今日,第二部长篇小说《沧海神话》即将出版,而第三部《台海往事》也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锤炼。历时8年的创作,“台湾三部曲”的作者阎延文女士也从20出头的黄毛丫头悄然步入而立之年。用阎延文自己的话说,她“是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构筑着‘台湾三部曲’”。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个文弱的女子忘我地承担起如此重大的主题?怀着钦佩与疑问,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阎延文博士,让我们一同倾听她的创作心历,走进“台湾三部曲”的背后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