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养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始于1955年的肃反运动,但真正创建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对于肃反清理出的非现行、非重大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史称“两种人”)及大量的右派分子,权力阶层用着不放心,放到社会上又增加社会负担,就发明了劳动教养制度,  相似文献   

2.
政务公开与民主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的正义性在于权力自觉。当权力异比、腐败时,只有依靠民主监督来自救。民主监督的前提是政务公开。不公开,人民就没有知政、参政、议政的基础,就无以谈监督;没有公开性,就没有民主政治。政务公开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封闭性权力运作的革命;应结合行政改革再造行政流程,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创设民主监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基层减负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基础。基层政府负担较重既是老问题也有新表现,既与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相伴随,也与深层次的体制设计密切相关。权责关系是理解基层政府负担的重要视角。基层政府在政治性责任、事务性责任、问责压力不断强化的同时,激励性权力、惩罚性权力、协调性权力不足,权力与责任之间的脱节、不一致使基层政府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欠缺,各种工作负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权责关系规范化是基层政府减负的重要前提,通过加强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督考激励模式,推动权责边界清晰化、规范化,提升基层政府在治理中的话语权,激发基层干部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为基层政府松绑减负、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既是国家权力中最动态、最有力的一种权力,也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和公民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影响最直接、最关键的一种权力。行政权也最容易对公民权利和利益造成损害,最容易被滥用和产生腐败。要使行政执法达到预期的目标,预防和制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监督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1787年的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八款第三项对"贸易"问题做了规定.它从制定之日起即服务于双重目的一方面扩大联邦管辖权,另一方面限制州权.最高法院对州权(州法律)的基本态度通过大量判例表现出来,即严重阻碍州际贸易自由流通或给州际贸易带来不必要负担的州权(州法律)将遭到否决.当州权(州法律)不带歧视性地适用于所有居民(包括本州居民与他州居民)时,只要其所维护或促进的利益合法,最高法院一般倾向于支持这种权力(法律),除非这种权力(法律)给州际贸易带来的负担明显超过其所维护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税和西方税可谓形同而实异,两者都是一种基于权力的交付,带有强制性,但所承载的文化完全不同。中国税文化为收益型税文化,西方税文化为负担型税文化。其折射出来的政治差别是在收益型税文化中,收税人是主人;在负担型税文化中,纳税人是主人。近年来,纳税人权利研究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纳税人基本权研究》是这个研究的一个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国家权力对于个人自由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国家权力是维护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个人自由的威胁。因此,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  相似文献   

8.
权力是一种政治资源,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由于资源所固有的稀缺性,导致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从而使现今的民主演变为选举精英的民主;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国家这一“大家长”有可能过多地干预权力。为了防止这一恶果,法治和道德因素成了限制精英权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中的纳税人是指单个的纳税人,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和税收筹划的权利拥有者;法学中的纳税人是指由各税种规定的各类纳税人,是公共产品成本的具体承担者;政治学中的纳税人则是指全体纳税人,是征税权力的决定者和公共产品的选择者。因此,不能因为纳税人是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的共有概念,就把不同学科意义上的纳税人当成一回事。能够统摄这三种不同学科意义上纳税人概念的纳税人定义应该是“纳税人是指税款的一切实际负担者”。  相似文献   

10.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介绍说:“本书阐述的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本书的论点是,国家权力必须依然是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然而,若不同时分析生产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中存在的国家权力,就不会有国家理论。我还会论证,国家这个概念只有当人们将它与‘市民社会’联系在一起加以使用时,才有意义,反之亦然。就此意义而言,本书所提出的国家理论有赖于国家-市民社会分立的使用和发展。因此,本书对‘市民社会’这一范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必须针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遏制滥用权力的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2.
责任政府是对传统权力政府在根本上的一种颠覆,它强调责任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权力是政府履行责任时的一种附属工具。从权力本位走向责任本位,是现代民主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主价值的理性回归。构建理想的责任政府离不开相关制度创新,遏制腐败的根本措施仍然在于完善行政问责制和责任监督体系,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相关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3.
宋念申 《外交评论》2010,27(2):48-56
中美“文化冲突”有四个表达层面。国际关系学者多从权力角度审视“文化冲突”,但这只强调了文化的权力功能,没有涵盖文化的其他特质。文化是社会历史现状的内在表达,没有清晰的疆界,文化之间并不必然对立。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灵活的、解释性的力量,既可以恶化冲突,也可以强化合作。文化可转化为权力,权力也改造着“文化”。“文化冲突”本质是权力冲突,因此不能指望以文化交流来消除冲突,更不能简单认为文化的外在传播体现了本国的软权力。但文化又是一种实在的力量,文化资源是公共性的,要让它成为实力,必须加强文化研究和建设,并与开拓性的政治实践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法律监督既可以是一种权利,也可以是一种权力。法律监督权力和法律监督权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法律监督权力实际上是国家机关享有的各种权力体系中的不具有独立性格的一种特殊权力类型,是所有国家权力具有的一种客观功能与属性。狭义的法律监督权力,专指为了使主国家权力更好地实现,法律赋予国家机关的具有直接控制或制约性质的权力,这种权力在国家机关权力中处于次要或辅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公共权力产生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是人类集体性生活不可或缺的客现性存在。从本质上看,权力既是一种物质性力量,又体现权力主体与客体之同的关系。权力的力量本质决定了权力具有价值中立的工具本性,而其关系本质刖赋予权力一定的价值偏好,人的价值理性催生出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强剥性等次生属性。权力必须制约是政治生活得出的基本规律。以分权与制衡为棱心的权力制约权力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蛙变。自近代以降,权力制约权力是自由宪政捌度幸畸约权力的首要选择。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人类关于世界认知的一个信念系统,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权力是人类在有关自身一切的世界里所拥有的一种关乎绝对意义的力量系统,具有的超越性、压制的明确性以及单极性。事实上,知识与权力是同质异构的。甚至可以说,知识源于权力,权力源于知识,它们是一元异体性的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反抗的未来     
至少两个世纪以来,“反抗”一词在最初复杂而丰富的含义之外具有某种政治意味。如今我们把反抗理解为对既存规范、价值观和权力形式的一种质疑。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当内心生命试图忠实于自身的深层逻辑时,这种否定性便成为其特征,而“政治反抗”则是否定性的世俗表达方式。反抗是我们的神秘信仰,与尊严同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行使的教育管理权是一种行政权力。从权力演变来看,高校行政权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高校与考生的法律关系时期;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时期:高校与毕业生的关系时期。高校行政权肇始于报考者报考。止步于学生毕业。在不同时期,高校行政权的作用对象、范围和内容不同。高校行政权的变化可用学生身份演变表征之:报考者一考生一学生一毕业生。高校行政权的行使应保持克制,不能突破权力的疆域。当高校权力行为影响到相对人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时,应将这种权力行为置于司法审查之下。  相似文献   

19.
刑罚权作为权力的一种,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刑罚权在其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失和变异,当这种流失和变异突破了刑罚权本身所拥有的张力时,就会导致刑罚权的崩溃,从而导致刑罚目的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官僚主义被作为一种制度来研究;在社会主义国家,它被作为一种思想作风来研究。官僚主义是国家官吏为图谋私利而侵害人民权利的处事原则和思想作风。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国家还只能由少数人实施管理的条件下,它也表现为某些干部运用手中权力损害人民利益的处事原则和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僚主义的存在有着官僚制以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