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萍 《中国减灾》1997,7(2):11-15
1前言联合国“灾害科学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减灾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97年1月20~2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与会者包括来自9个国家的80位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及社会管理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于科研、教学、以及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管理系统或部门的工作。“国际减灾十年”(IDNDR)秘书处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福建、陕西、山西和云南各省省长或副省长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来自宝鸡市、广元市、辽宁省、上海市的代表。大会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在联合国发展支持和管理服务署(UNDDSMA)的“…  相似文献   

2.
亦然 《中国减灾》2007,(6):46-46
在2000年国际减灾日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关于灾害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事实上,导致灾害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联合国的这一判断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灾害观念和减灾行为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
译者在上期介绍了社区减灾应该关注的七个方面。社区减灾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灾害管理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亚洲各国国情不同,灾害管理体制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仅从社区减灾的共性方面来介绍针对国家和地方灾害管理者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05,(2):21-21
1994年日本横滨世界减灾大会1994年5月23—27日,联合国在日本横滨召开了世界减灾大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代表团、各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科技界代表,共2000多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下简称“减灾十年”)进行中期审评,总结交流经验,制订今后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会议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协商,通过了最后文件,即“横滨声明”和“建立更安全世界的横滨战略”。这两个文件一致指出: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  相似文献   

5.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1):F0002-F0002
2006年10月1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7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10月11日下午,由民政部、教育部共建的“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等50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了火灾避险自救演练,与会人员观摩了演练。学校远离灾害 学生安全成长——第17个“国际减灾日”活动掠影!本刊记者@徐娜  相似文献   

6.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7.
李京 《中国减灾》2004,(1):31-34
卫星遥感技术在减灾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减灾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航天科技集团共同提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计划,于2000年列入“民用航天‘十五’计划和后10年规划思路”,并纳入《中国航天白皮书》民用卫星发展重点,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立项。国家减灾中心是民政部直属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减灾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减灾救灾的技术服务、信息交流和基础研究,为政府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从“中心”的职能定位可以看出,信息是“中心”业务运转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中心…  相似文献   

8.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上午,联合国常驻协调员贺尔康先生建议设立一个新的灾害管理项目,由政府、捐助与接受的双边代表、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官员共同参加。现在我详细论述一下这个新项目如何制定。在这之前,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安徽、江苏两省洪捞灾害后重建工作中的经验。重建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重建学校、医院和村级卫生站以履行对灾民的社会服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孕育并成就了联合国这一战后最大、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在联合国的成立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联合国的成立为战后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机制和场所,而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也自此取得了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苑迪 《中国减灾》2008,(5):F0003-F0003
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2007年,气候变化使全球出现的灾害有增无减。暴雨、山体滑波、泥石流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也使我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基层灾害信息是灾害管理的源头,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灾害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00,10(4):18-20
(2 0 0 0年 3月 )1 背景与概况森林灾害主要包括森林中的病虫鼠害 ,森林火灾 ,以及冻害、雪压、风灾、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森林病虫鼠害和森林火灾。随着人类对大面积原始次生林的大力开发和严重的乱砍滥伐 ,全国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森林病虫鼠害加剧。从建国至 80年代末 ,我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大致每 10年呈成倍增长的态势。“八五”期间 ,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年均达 80 0万 ha,减少木材 170 0多万 m3,经济损失达 5 0亿元。森林火害不仅对森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  相似文献   

1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亚龙 《中国减灾》1997,7(1):24-26
1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科学评估气象灾害风险,采取正确防灾措施,对减轻灾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风对港口、码头有很大影响,筹建码头时,选择恰当,就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80年代,上海市煤气公司规划建造煤气厂和煤码头,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建在宝山石洞口,另一是建在浦东。后来经过对两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选择了建在浦东的方案。因为石洞口气象条件比浦东差,风的影响会造成驳船不能常年作业,一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不能…  相似文献   

14.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刻不容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月份,虽然七大江河干流水势平稳,但湖南、贵州、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救灾形势骤然紧张。5月31日至6月1日,湖南省雪峰山北麓地区突发山洪,因灾死亡86人,失踪51人;5月31日-6月5日,贵州省贵阳、六盘水、遵义、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8市(地、州)遭受洪水、风雹、滑坡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34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其主要表现是: 关于灾害管理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0,(12):54-54
2010年11月10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外交部、国家航天局和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的"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UN-SPIDER)揭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民政部、外交部、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争,而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最为惨烈的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教育了人们,苦难使人们更加珍视和平。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避免世界大战再度爆发?一个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二战五大战胜国的探求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叶耀先 《中国减灾》1991,1(2):19-22,23
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洪水和暴风,曾经使人类蒙受过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至今仍然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联合国统计,1900至1976年间,458万人死于自然灾害,3亿3千多万人无家可归。自然灾害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代防灾水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进展。一些减轻灾害成功的事例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例如,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20日,“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联合主办,中国民政部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协办。来自43个国家及联合国系统负责妇女事务和灾害管理部门的部长、副部长、国会议员、高级别官员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的26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趋尖锐。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干旱缺水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及其影响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发生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的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