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先秦“王道”思想是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突出主题。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极度动乱的客观现实,除了儒家极力推崇“王道”,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虽然具体理论和方式有所区别,但共同点都在于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批判继承先秦诸子重建社会秩序的“王道”思想,对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他内容广博的著作中,曾表达了较为系统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他用“明分使群”这个命题解释了社会秩序的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同时又提出“隆礼重法”作为社会整合的具体形式。他的思想对于后人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体、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构成要件的三个重要方面,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三要素的共同作用,那么作为社会实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个体必然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密切相关。因此,对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个体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秩序重建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塑造有利于社会秩序重建的社会个体即"秩序人",对社会秩序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谊提出“礼”者比“法”者,“贵在绝恶于未萌”的观点,对今天道德建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的“以礼为本、儒法并用”的思想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生活秩序、兴邦建业等方面,构成了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东周末年,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亟待重建.混乱的现实与孔子“和”的社会理想相距甚远,孔子试图改变现状,而他的重建则是以周朝为范本.他认为改变现状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内心入手,植入“仁”的价值共识,以建构人心秩序推动社会的有序;在共识性价值引领下,不同社会阶级将会有不同的外在行为选择,君主施行仁政,谨遵圣人之治,平民遵循礼制,不可僭越.君民遵守各自规范,共建有序社会.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致力于社会团结研究,针对19世纪西方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威胁社会团结的失范问题,他努力探寻了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在肯定法律约束力量的同时,提出了要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职业群体和职业伦理建设来化解社会失范,重建社会新秩序。而转型期我国普遍存在着如涂尔干所描述的失范问题,因此,系统总结涂尔干的重建新秩序思想,是解决当前中国失范问题和恢复社会秩序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美国汉学家芬格莱特认为礼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仪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并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人是礼仪的存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芬格莱特忽视人之真切情感与道德价值实现的内在关系,把人之真切情感的剖析视为“心理学偏见”而有意避免,因此他对人和礼的理解存在抽象化的缺陷。孔子把礼仪理解为情文的统一,他认为,作为人行原则的礼仪规范必然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但必须区分德性成就和功利结果。  相似文献   

8.
儒家致力于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实现一种“大同”社会,其思想已经蕴含着着我们当下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先秦儒家以“仁”为源头,探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在根基;以“礼”为扩展,为人与人相处提供规范依据;以“大同”为目标,建立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先秦儒家思想中天然地蕴含着一种“共同体”思想,将人类命运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深入发掘先秦儒家思想,能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礼与法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二者之间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费孝通先生把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但由于他是在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使用“礼”这一概念,因此他的“礼治社会”也就相应地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无法的社会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我们在把握费老的“礼治社会”时,应该把它正确理解为是主要依靠传统来应对生活需要的社会,而不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借助法律来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并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一、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孔子的和谐思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大政方针,指的是周礼“;和”,不单纯是和气的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谐之意,而是特指国家政权的和谐和社会形态的和谐。“贵”,为最好、最高之意。这一句话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说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周礼(…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结构变动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十分脆弱,治安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与社会秩序呈共振状态,治安秩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波动和不稳定,从而造成社会失序。社会转型对治安秩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重建社会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和规则的变迁导致社会失序,而社会失序下的权力失控是腐败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反腐倡廉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道德秩序、市场秩序、法治秩序三个层面对社会秩序进行重建,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清正廉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福斯特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理论建构,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生态地批判,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展望。他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礼”、“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同时,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内圣层面,要求为政者加强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缘起记得上中学时 ,从语文课本中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后 ,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备受封建时代读书人尊崇的圣人孔子。可当时还是懵懂不清的 ,紧接着又糊里胡涂地跟着当时所谓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 ,批起孔老夫子 ,后来进了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 ,于是便渐渐地真正崇拜孔子 ,理解其伟大之处。孔子的“仁”实在是博大精深 ,它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 ,甚至是将来。孔子一生中最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个字“仁”。本文拟就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 ,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略陈管见。二、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 ,我们要…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流派。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法家以法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认为法之功用在于禁奸,而非劝善,因而主张治国必须依赖国家强制力量。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家的协调与互补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流派。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法家以法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认为法之功用在于禁奸,而非劝善,因而主张治国必须依赖国家强制力量。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家的协调与互补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