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经历了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的法制萌芽,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16字方针,到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法制置于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首,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都可以看到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3.
李林 《新视野》2012,(3):4-10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纷繁复杂、见仁见智。通过对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在我国主流话语体系中,文化概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概念具有多义性,二是文化概念具有相对性,三是文化概念具有可变性。法治是指法律的至高权威和法律的统治。基于对文化和法治的一般理解,可以把法治文化做出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对于法治文化,还可以从主体、载体、历史等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不能将法治文化等同于文化法制,正如企业文化不同于文化企业一样。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文化法制建设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系统、大战略之中,而不能用文化法制建设替代或者弱化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法治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系列调研数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中国法制改革与法治发展始终贯穿的七条主线: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法律职业者素质日益专业化;中国司法独立公正原则以及党与司法关系初步法定;党和政府各项制度改革措施更加人性化;法律资源配置和法治发展水平加剧非均衡化;民众权利意识和维权行动更加显性化;国家政法意识形态与改革路径选择的争论尖锐化。通过这七条主线,可以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在概念上是指存在于国家和民族这一特定载体之上,由过去和现在的全体国民共同参与构建而形成的,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法治理念及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在法治文化中,起核心作用,将法治文化疑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是法治的理念或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下的,表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法治文化可以从党的领导、法律至上、汲取借鉴、良法善治、规则之治、公平正义、程序正当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群众路线是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建设法治中国必然以群众路线为依托。贯彻群众路线,建设法治中国,既凸显了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也对破解法治建设中的中国式难题提供了基本思路。一切为了群众,确保党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7.
陈太红 《探索》2003,(1):77-79
由于我国法治文化的精神层面成长缓慢 ,入世将加速法治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离析 ,要整合出与法治价值相符合的法治文化必须选择价值整合与调节整合相结合的模式 ,采用法治观念移植、法治教育和正确适用法律等调节方法 ,并处理好法治文化整合中的时代性、继受性和系统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治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中国的新要求,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重视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以严格执法为重点全面推进法律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主要是围绕国家法律体系建设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两大维度来展开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地方法治建设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提升地方政权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论述,特别是他当年建设"法治浙江"的众多做法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少内容在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从建设"法治浙江"到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观历史,“法治”思想在我国已走过了两千年历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封建传统深厚、民主与法治传统淡薄的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实践证明,积极发挥人大制度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蓝图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为中国梦的实现树起的法治航标,也是一份有着具体实现路径、具体执行举措的法治中国"施工蓝图"。诞生于历史节点的宏伟蓝图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不仅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为法治建设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今年1月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决定。中央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张德江同志、王岐山同志任副组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法治中国"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去建设,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要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顺应当今世界法治建设的历史潮流。"法治中国"与"法治兵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治兵团"建设的推进还存在个别领导不重视、兵团内部各师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行政法律地位不明确等困难,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实行法律知识资格任职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执法检查、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冯向辉 《奋斗》2014,(3):15-16
正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结合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中国梦"的内涵、目标、路径、总体布局、依靠力量等作出了系统的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下来说就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认真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部署,标定了法治中国的新方位,绘就了法治中国宏伟蓝图,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十分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前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经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认识法、法治和法制则是正确理解并真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虽然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对邓小平民主和法制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