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赋予了现代人际交往的结构及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网络人际关系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解决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注重人伦关系,最关心的是"人事",其"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不仅影响过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调适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青年论坛》2005,(1):44-45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同时也对现代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际关系的形成时期 ,网络技术促进了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同时也造成了某些人际关系的缺失。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笔者分别为来自司法系统的60余名干部(大多为监狱长)和4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讲授《管理学》。考试时,出了一个相同的题目:联系实际谈谈对“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看法。结果是,100多人无一例外地肯定性论述了“管理的核心就是协调人际关系”。另据资料,国外有对一些大公司总经理的调查显示,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际交往问题。也有管理学家认为,协调人际关系是管理的核心,人际关系的协调是有效管理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影响,相互满足需要的状态。人际关系可分为以感情为…  相似文献   

4.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其交往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警察队伍中,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民警常见的心理压力源之一。在同样繁重的工作中,与领导关系紧张的民警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压力。因此,改善人际关系.保持与领导的良好交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陈旭 《传承》2011,(14):52-53,73
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现代社会和生活,特别是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方式。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人际和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以"仁"为人际关系的核心,以"礼"为人际关系的整合手段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统治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其中有些积极的内容对当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调适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管理人员人际关系技能的自我诊断孙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与人打交道,包括上司,同级,下属,员工等。因此,人际交往技能便成为管理人员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技能,不是指平常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网,而是理性意义或积极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的联系和接触,从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交往”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即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从狭义上讲即是信息交流。 在对军校青年学员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进行调查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人际交往,不仅是军校青年学员传播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而且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人们相互之间互为主、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或称儒学)为主体包容多元的文化。古今中外,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国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怎样正确地看待儒家文化在传统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一、儒家文化也是政治文化“文化”的涵盖极其广泛。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文化也就是政治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形成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儒家文化的形成,最初是孔子对宗法社会伦理的概括。所谓宗法,就是血系统治之法。孔子着眼于三代的宗法统治经验教训,即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通过开展网络人际关系现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以此来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掌握良好的网络人际沟通和互动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赵丽华 《人民论坛》2014,(2):193-195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基于对“人”的重新认识,他提出了打破旧有的、阻碍社会进步的、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博爱、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模式的建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红  刘云 《求索》2013,(5):152-154
网络用语的流行既是现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的表现。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网络上“犀利哥”、“表叔”、“房姐”、“咆哮姐”等词频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汉语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称谓语的改变表征了人们现实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迁,但称谓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借用网络平台表现其人文性和主观性。对网络称谓语的合理、恰当使用.不仅需要网民的自觉,也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积极介入引导.推动网络用语的有序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华伟 《青年探索》2002,(1):10-13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网络交往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到他们“自我”的形成。本文将探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特征,以及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讲“礼”重“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礼仪问题被忽视了,“温良恭俭让”甚至成了另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社会,这种开放性增加了青年个体的交往频率和交往层面,使其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青年要在社会中确立自身的地位,进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并通过其人际交往活动为为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的交往之道,使自己处于良好的人际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5.
祖言 《今日浙江》2010,(24):34-34
领导干部生活在社会中,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领导干部不是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力,交往范围和方式往往影响着权力的运行,尤其需要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需要弘扬事业至上、道义相砥的风气,防止和克服拉拉扯扯、搞小圈子,防止人际交往庸俗化。  相似文献   

16.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并深受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提出目前影响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的。  相似文献   

18.
医学界最近在谈论一种“社交焦虑”现象。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状态。医学界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症”,是当今世界继抑郁和酗酒之后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问题,全球平均每100人中有13人在一生中有发病的可能,我国每10个人中就约有1人或多或少有社交焦虑上的困扰。追溯社会原因,专家们认为是人们在感受现代生活喧嚣与落寞的同时产生了心理排斥,网络化更使得人际交往缺乏,从而导致了社交技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9.
儒家管理文化必须进行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沸沸扬扬的“儒学热”中,儒家管理文化也日益得到挖掘和重视,新儒学都试图论证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梁漱溟先生更是认为重人伦的儒家文化是较西方物质文化更高一层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前途。第四届世界管理大会(1997,上海)也将儒家管理文化作为研讨的主题,一些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也注意运用儒家管理文化,表明儒家管理文化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儒家文化是一种内容极为庞杂的思想体系,其中有许多适合现代管理需要的宝贵财富,但也有许多思想与现代管理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如果简单地将儒家管理文化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会…  相似文献   

20.
周斌  杨金辉  汪耀 《传承》2009,(2):74-76
调查发现,不理想的人际关系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引导作用。厌学心理是高职院校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