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政法论丛》2009,(2):98-101
审前准备程序是法院受理案件开庭审理之前所进行的全部诉讼活动,以当事人整理争点和收集证据为主要内容,其在保证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益、维护程序安定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审前程序实际上仍然局限于仅为法官审理案件提供准备的狭隘范围内,其弊端已经开始逐步显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作为民事诉讼的一个阶段,并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其内在的一些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会和我国某些重大诉讼理论发生冲突。本文浅谈了建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并试图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进程中 ,随着对公开审判、加强庭审制度的强调和重视 ,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及作用的研究正在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是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和对案件做出裁判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并未赋予其应有的地位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规定了审前准备工作。本文在分析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地位的基础上,指出了审判实践中审前准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审理前的准备"的规定大多是单纯为庭审作准备,功能较为单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重视审前程序所具有的纠纷解决功能,以整理争点、固定证据并促进和解等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设置与庭审法官分离或相对分离的审前准备法官,并赋予其对简易案件的判决权和对一般民事案件的调解权,完善证据交换、举证时限等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到民事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并重,如何在把审判重心放在开庭审理的前提下来改革民事审前程序,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除了需要实现效率的目标外,还需要满足公正的目标;除了应当具备整理和固定争点、收集和交换证据、促进当事人和解这些一般功能外,还应当具备防止先定后审、单方接触、强制调解、先入为主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从程序制度上的精心设计与构筑,更需要法院审判管理模式的更新与配合。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我国的立法和审判实践中不存在审前的准备工作。在立法实践中,从建国初期的民事审判规范到82年正式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都对此都有规定。从马锡五审判到如今的司法审判实践中都有对审前准备程序的探索实践。但由于法律的粗线条带来了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给准备程序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具有形成争点、固定证据和促进和解的功能,改革和完善审前准备程序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外审前准备程序,并借鉴国外经验,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董文 《法制与社会》2011,(13):138-139
审前准备程序是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所共有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简略地规定了民事诉讼中庭审前的准备程序,审理前的准备已经具有了程序上的意义。审前准备程序具有一系列功能,使其具有区别其他程序的独立价值。本文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功能的角度,对审前准备程序从正功能和负功能分别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围绕价值取向发挥应有功能,实现该制度的设置目的。  相似文献   

10.
缪佳  刘宸珲 《特区法坛》2002,(70):25-25,28
在民事诉讼法试行期间,我国民事诉讼活动形成了“受案——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调解——开庭”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中,法官包揽调查取证工作,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此,往往形成先判后审的情况;也使法官负担太重,降低了诉讼效率。与此同时,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也没得到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1.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从西方各国民事诉讼发展来看 ,其共同发展趋势是由偏重开庭审理活动转为审前准备和审判活动两者并重 ,审前准备程序已日益成为民事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我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长期以来被民事立法和司法 ,甚至被诉讼法学理论研究所忽视 ,至今尚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 ,这正是多年来我国民事司法未能走出困境的症结之一。本文在考察各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认真分析其设立旨意和诉讼价值的基础上 ,深入检讨我国当前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弊端 ,并结合我国实际以及借鉴吸收西方各国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 ,提出了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2.
审前程序律师辩护权不仅关涉审判公正之进行,而且直接维系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人权之保障。辩护律师审前程序的介入,是辩护律师作为社会力量监督司法运行的职能的内在要求。辩护律师审前程序介入与否在国际社会被视为判定刑事诉讼现代化与传统模式的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分野。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存在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法官职权过于强大,当事人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有必要从模式论角度加以探析。我国应选择协同主义这一各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势。协同主义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与法官之间以及当事人相互之间协作促进诉讼,应明确法官与当事人所应承担的具体准备工作。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在向协同主义方向发展,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设立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所固有的缺陷日益显露 ,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在介绍西方各国审前准备程序及其改革的基础上 ,提出在我国设立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虽然也有审前的准备程序,但从立法和司法的现状来看,该程序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陷,起不到证据整理,争点固定和促成和解的功能。改革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在诉讼模式的选择上采辩论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相结合的模式,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在第一审程序中,对不同的案件,应当设计不同的审前准备程序供法院选择适用,对于简单的案件,作必要准备后及时开庭,对于复杂的案件,通常应作充分的审前准备。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泽勇 《法学》2005,(1):70-78
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可以从现代民事诉讼对程序保障和纠纷解决效率两方面的追求中得到解释。通过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三种审前准备程序模式的考察,文章指出基于民事审判活动自身的规律,法官在审前准备阶段的适当介入是必要的;对争点整理的忽视、当事人收集证据手段的匮乏和证据失权制度的阙如,是制约我国审前准备程序充实化的三个因素;审前准备活动的限度与法官在审前阶段的介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国外的经验显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两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凤杰 《法制与社会》2014,(12):124-125
本文主要从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涵义和基本特征,以及它的价值基础和功能基础来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从起诉和答辩的程序完善、证据收集和交换制度的完善、增设释明权制度、增设审前会议制度等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8.
刘洪文  郭云忠 《河北法学》2001,19(5):114-11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已为西方各国普遍确立,而我国至今尚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准备程序。这正是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未能走出困境的症结之一。在评介西方各国民事审前 准备程序的基础上,以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为出发点,围绕争点整理和证据收集即 审前准备程序的两大功能提出在我国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念上,庭审程序是诉讼程序的核心,审前程序的设置是为了能够使庭审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但从西方各国民事诉讼的发展来看,审前程序日益成为民事诉讼中重要的一个阶段。民事审前程序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民事审判的公正和效率。我国的审前程序中还尚有不足,需要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情况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比较方法 ,以美、法、德三国为代表对国外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进行了若干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况。第二部分对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和探讨。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第三部分运用美国法理学家萨默斯的程序价值理论对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展开论述。对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研究是我国诉讼法学领域新近颇受关注的课题 ,笔者谨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