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辉 《台声》2008,(3):42-44
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彭老翻译的《果戈理文论集》.那时就在想我的这位老校友该是个怎样的人呢?从他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中可以想见.他必是个浪漫且热爱生活的人。今年新春过后的一个冬日.慕名来到这位老校友又同为台胞乡亲家中。初次见面,彭老便热情的招呼起来,泡上一杯热茶,和我聊起那些往昔岁月。今年是彭老定居京华60年.和我谈起这过往60年的悠悠岁月,彭老兴致勃勃。  相似文献   

2.
紫峰 《台声》1995,(11)
1995年8月,反常的夏季使贵阳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正是这样一天上午,贵州省台联秘书长邱培声先生指引我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教职员工宿舍区,来到地理系教授黄威廉先生的家里。 谁知,80岁的黄老先生不在家,说是出去买东西去了。趁此机会,我把摆满房间各个角落和书桌、沙发、甚至是地上的书籍翻了一翻。大多是国内、国际的各种文字的学术书籍。  相似文献   

3.
安东 《台声》2008,(2):31-33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在祖国大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一见面,潘老就向记者这样感叹道。确实,如今已84岁的他,从1949年3月离别故乡台湾,远赴祖国大陆寻求新天地,已经整整快60年了。说起这过往的岁月,潘老仍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初,江浓先生应美国《台湾与世界》杂志社等单位的邀请,前往纽约等地参加了台湾「二一·二八」起义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美国和港澳地区的一些报刊注意到了这位在大陆默默工作了几十年的台湾人,立刻转载了他的发言,介绍了他的身分——「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要职的资深官员。」江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离休干部,现任  相似文献   

5.
“祖国啊,我们把‘和平统一’号造出来了!”夫妻俩喃喃自语,泪水情不自禁地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了下来. 2002年10月17日上午。南京上新河长江码头,货轮群集,吊臂旋动,一片繁忙景象。碧水蓝天之间,一艘4200吨的正在装载货物的崭新货轮特别引人注目——在船头两旁和船塔楼两边的蓝色衬底上标写着醒目的黄色船号:“和平统一”。 这里正在举行“和平统一”号的首航式。  相似文献   

6.
颜晶 《今日浙江》2014,(20):51-51
正9月12日,派出所所长余剑飞通知我去办公室。我心里有点小紧张:是不是哪里工作出了娄子,领导要敲打我?一进所长办公室,看见县公安局副局长江永志也在。正疑惑着,余所长笑着说:"好样的,破了案,让老上访户心服口服,还写了表扬信,让局里多多表扬你。"原来,7月19日那天,石佛乡三门源村有村民报警,说200多平方米的稻子被人割走了,要求破案赔偿。报警人不是别人,正是头发花白的老上访户老舒。  相似文献   

7.
韩呈辉 《台声》2000,(5):44-44
周伟毅老人又从台湾回到家乡当涂了。自开放探亲以来 ,他先后已58次回乡探亲。其实他的父母早已双亡 ,唯一的弟弟又移居合肥 ,家乡当涂早已没有了他的亲人 ,可他始终难以割舍一直留存在他记忆中半个多世纪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硬是花了几十万元人民币在采石镇修建了一个家庭住宅 ,作为自己的家 ,隔三差五地回来看看 ,住上一阵子。他不经商也不旅游 ,和其他老人一样 ,每天一早起来跑跑步 ,打打太极拳 ,进茶馆喝杯早茶 ,和邻居、亲戚、朋友们聊聊过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事、家乡的人 ,津津乐道 ,有滋有味。周老先生原本不姓…  相似文献   

8.
安东 《台声》2008,(1):36-38
黄幸从1948年因“二·二八”起义远走他乡,这一别竟已过去了60年。回想这离别故乡的日子,不免让人有种岁月悠悠、弹指一挥的感叹。  相似文献   

9.
“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这里向读者推荐几则台胞回大陆故乡探亲与亲人团聚的小故事,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0.
安东 《台声》2009,(4):44-46
一甲子不足泯灭历史。上世纪40年代末,“二·二八事件”的血腥气味还未散去,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主体,联合台湾大学发起的要求提高公费待遇以“反饥饿斗争”、“救苦、救难、救饥荒”为主的学生运动确再次爆发。1949年4月6日,台湾当局出动大批军警宪特,武装包围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动干戈,捕去数百人,一时轰动台湾岛内外,成为继“二·二八”之后的一大惨案,史称为“四·六”事件。成立于1948年秋天的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与“四·六事件”的前后发生密切相关,属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找到了!找到了!我的根就在这里!”在南安市石井镇前坂村张氏祖祠里,台胞张进成老先生一边颤巍巍地翻阅着张氏族谱,一边忍不住留下激动的泪水。仔细比照着族谱上的字辈表,张进成的话语中难掩喜悦之情:“我是第三十二世耀字辈,我儿子泰弘是第三十三世基字辈,两地张姓是本家。”  相似文献   

12.
“台湾人把钱投到大陆来当然好,但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在正道上!”——这是台胞赵正楷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身体力行,不久前为山西忻州捐款,首倡设立“嘉禾奖学金”,海峡两岸纷起响应,被传为佳话.赵正楷先生已93岁高龄,忻州人民对他既熟悉又敬佩!30年代,他曾担任山西公报和山西书局经理以及公营事业董事会总干事,为山西的文化、经济建设作过贡献.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他的爱国爱乡夙愿更得以实现.平时,他节衣缩食,把养老金和稿费拿出来,多次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3.
14.
范毓俊是修武县的一位返乡老台胞,他几十年的经历体现了一个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挚爱。  相似文献   

15.
正秀才的家训年过八旬的林明美老人向笔者谈起自己的人生,竟然是从她祖父留下的家训开始讲起的。老人不但取出那幅珍藏的家训让我观赏,而且说起来如数家珍,可见这份家训对她的影响之深了。林明美是台湾嘉义人,祖籍福建漳州,300多年前先祖从漳州到了台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24)
<正>当你和老台胞成了朋友,当你有机会与这些古稀老人面对面话家常、谈往事,说到兴起动情处,他们就会绘形绘色地跟你讲一些藏在心底的"私密"事。所谓"私密"事,无非就是鲜少甚至从未见诸过报端的"料",但作为媒体人,我非常清楚这些"料"的价值,它不但能体现老一代台胞的个人素养、道德水准、高风亮节和敬业精神,而且还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从海峡那边来到祖国大陆讨生活求真理的台湾郎的群体形象。于是,退了休,有了时间,在脑海深处的这些"料"有了冲动,更何况这些"料"真  相似文献   

17.
正带700华工从东洋回国的"无名氏"这里的"无名氏"并非真的无名,他们是一对台胞夫妇:魏正明和王碧云。说无名,是因为他们的名字被历史尘埃湮灭了,甚至连受惠于他们的那700多名同胞乃至他们的子孙,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对夫妇是他们的大恩人。这个故事是魏丽惠亲口讲给我听的,她是这对夫妇的女儿。魏丽惠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相似文献   

18.
林泉 《台声》2001,(8):37-38
蓝天,白云,绿树,国产东风汽车在101国道上飞奔。这幅美丽的画面使我遥想起父亲林子瑾先生辛亥革命后来北京兴办公路运输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人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要富强,发展公路运输事业是很重要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然而,我父亲走过的却是一条崎岖的路。他是老一代台胞,他的童年时代,还是清朝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的时代,当时修筑铁路,曾算作最先进的事物之一,被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在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马关条约》以后,台湾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痛苦历程,所以他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那时,日本强行要台湾…  相似文献   

19.
俞启炜 《台声》2002,(12):48-49
往事悠悠,笔者回想起退休前从事对台工作十几年的岁月里,曾经接待过不少台湾同胞,周振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人品令人敬佩,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这正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缘由。难忘故乡情周振华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辖区),后赴台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台湾某医学院政治系主任,并兼南亚工商专科学校教授。周教授虽少小离家,但对故乡一往情深,自1991年以来,共返乡23次,夫人吴碧月(台南籍)和两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也先后踏上了寻根之旅。如果说开头两年周振华回乡的主要目的是探望八旬老…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06,(1):67-68
2005年12月24日下午15时15分,电话铃声急促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