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罗兴刚 《理论月刊》2012,(10):33-36
柏拉图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不仅完成了世界的划分而且试图完成二分世界的弥合。柏拉图的理论深受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门尼德的居间路向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哲学中建构了分有说、通种论等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对真意见对知识的形成的作用的探究,从而形成一种关于爱欲的教诲。柏拉图从追问知识是什么到追问知识如何可能,完成了他哲学中的第三条道路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对话体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话体在形式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对话体,以及相关的文学溯源不能证明柏拉图是诗人哲学家,论证柏拉图是诗人的研究者将陷入说谎者悖论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对诗的批评必须认真对待,对诗的批评显明了哲学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无知的经验模仿,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模仿理念,在于他凭借理性理解了理念世界,而诗人只是凭借感官看见了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6.
德措毛 《人民论坛》2012,(11):120-121
通过对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柏拉图的模仿说以政治伦理为立足点,以知识学背景为基础,并在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异质性的内容。但柏拉图对模仿说的摇摆态度也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柏拉图来说,模仿说是其知识学与伦理学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相似文献   

7.
人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其实,无论是一段路,还是一座城,穿越虽然艰难,绕过去却很容易。柏拉图一开始对自己的老师并不信服。一天,苏格拉底带着柏拉图去探访一位朋友,走到一条乡路上时,柏拉图要和苏格拉底比脚程。  相似文献   

8.
<正>一关于"什么是知识"的讨论最早可见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柏拉图学园,如《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美诺篇》《泰阿泰德篇》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知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关于知识定义的讨论至今仍然是学界讨论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哲学基石。当然,知识的社会作用远不是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严格说来,知识的社会作用主要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显现的。因为这一时期的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内在心灵的系统思索,而逐渐开始重视实验活动。当然,实验活动主要是在知识理论的指导之下进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精髓集中地体现在《理想国》第六卷和第七卷。他关于太阳的比喻,关于分割线的比喻,以及洞穴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明其形而上学核心理念的。到第六卷结束,格劳孔已经完全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第七卷开始,柏拉图继续让苏格拉底给格劳孔讲故事,讨论受过教育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本质上的差异,引出其著名的洞穴比喻:  相似文献   

10.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他的人生与他的道德哲学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作为形而上学的伦理学的传统,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最终实现是“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语词形式,还是在哲学意义上柏拉图都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辩证法理论:“对话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思辨辩证法被黑格尔辩证法所继承,奠定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理论的基础;而对话辩证法则由苏格拉底所开创,有可能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吴国萍 《人民论坛》2012,(26):182-183
荣誉观是古希腊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衰落而导致的道德滑坡,使苏格拉底决心通过道德教化重建雅典人的道德体系。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寻求善"等哲学命题,从中反映出他对荣誉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曾经指出:“如果美不在感官世界之中,它就不能同意志和认识的对象区别开来。如果美在感官世界之中,它就属于一个极其明确的欣赏知觉的领域。柏拉图的思想无疑是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鲍桑葵无疑看到了柏拉图所面临的矛盾,但是他没有看到柏拉图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而仅从他自己的折衷立场出发,认为  相似文献   

16.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7.
贺方婴 《思想战线》2013,39(1):58-63
作为古希腊诗教传统的重要源头,荷马史诗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人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借奥德修斯的冥府之旅教育古希腊人应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对此,柏拉图在《斐多》中提出了有别于荷马的见解,他以苏格拉底临终之作的大地神话悄然取代了荷马的冥府之行,向我们描述了幽冥世界的另一种幽暗。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告知我们:死后的去向与生前所受的智慧修习及美德有关,就此而言,古风诗人与政治哲人虽然都讲述了灵魂的归宿,描述了冥府的情状与地貌,向我们这些必死的凡人预告了未知但命定的路,但他们却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冥府,为我们的生命终点蒙上不同的幽暗。  相似文献   

18.
打一篇研究东方思想史的文章上看到,说中国人比较缺乏宽容精神。对此论默想数日,颇不以为然,讲咱们老祖宗没宽容精神,恐怕大谬也,一句“难得糊涂”,把多少该宽容不该宽容的东西都装进糊涂筐子里来了,还说不宽容?说中国人不够宽容,大概相对又有一意:就是西方人比较讲宽容。此说如果不能再称之为大谬,起码亦可说过于极端。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堪称“认死理”的典范,对于自己所确认的真理的坚守,哪一个不是到了执拗的地步,苏格拉底面对是饮下毒药还是放弃自己的真理的选择,笑而不言,十分坦然去端起的是毒药的杯子……后来…  相似文献   

19.
高原  李盼 《传承》2013,(9):132-133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他在这篇著作中集中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构建形式,提出“哲学王”等著名观点。柏拉图通过对他的观点进行不断地追问与挑战,彻底破除“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正义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柏拉图的机敏与睿智,而且其辩论中闪现出来的思想亮点仍可为我们所吸收和借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埃德加·斯诺在他那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西行漫记》中记载了一个"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并不富足,但是幸福,淳朴而推崇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