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这里埋着一位诗人──献给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赵仁广这里埋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诗人他的笔是钢枪墨水是热血诗情是爱惜他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要写一首诗意境是春天题目叫生命当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国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痛苦呻吟他决心奋起这奇特的笔写一首闪光的诗去迎接金色的黎...  相似文献   

2.
红军坟     
红军坟叶源洪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在巍峨迤逦的雪山之麓,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在牧民居住的村庄中,在斑斓绚丽的花丛间,耸立着一座小山丘,人们称它“红军坟”。在这座坟里,虽然只埋了一顶红军帽,却埋着一个不死的灵魂,一个永恒的纪念,一个连石头听了也要掉泪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诞生的地方,他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一座名山屹立的地方,英雄的川东游击队铸就了华蓥山坚强的脊梁;●这是一个时代浓缩的地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这就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一座城——广安。8月中旬,我们来到这里,对话市委书记王平,听他为我们解读广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4.
在荥阳市广武镇樊河村东北角、邙山深处的一个小山坳里,坐落着一座城。当你走进这座城的时候,会有一种瞬间穿越的感觉。它就是中原影视城。  相似文献   

5.
呼市效区巧报乡的大台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自治区十佳青年农民张学增就在这里生活、耕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这几年人们纷纷经商做生意的形势下,不为所动,不信脚下无黄金,一头扎进绿油油的菜地,利用自己学到的丰富实用科技知识和起早贪黑、远超过常人的辛勤劳动,在别人不抱希望的地方,同样踏出一条致富之路。作为一名先富起来的农民党员,他正在帮助村民行进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我们来到这里时,看到一座座白色的暖棚晒着太阳,静静地等待收获后的另一轮劳作。张学增做着田里的活计,活脱脱一个勤劳、朴实而和善的农民形象。从他的叙说…  相似文献   

6.
正西安西关机场,建于1924年,曾经是西安市最早的民用飞机场。如今这座机场的旧址上已建成一座总面积为405亩的丰庆公园(原名西郊公园),但只要人们提起"西安事变",就会想起1936年12月25日的那一天,张学良将军在这里护送蒋介石登上飞往南京的飞机,便一去不复返。他欲不做亡国奴、率领东北军打回老家的梦想从此破灭。1944年5月4日,又一位英雄梦断此处。他就是刚任中国空军第3大队副大队长的王特谦。是日,他在机场指挥飞机疏散,被滑行的飞机撞伤殉职。  相似文献   

7.
正在庄河市光明山镇佟岭村大甸子屯西面的一个山坳里,有一座普通的坟茔,这里长眠着当年叱咤风云、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烈——庄河抗日大刀会分团长娄安恭。8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大刀会与娄安恭的故事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淡泊,但是历史铭记着庄河抗日大刀会,娄安恭的英名永存。1979年冬,时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当年庄河大刀会总团参谋长鞠抗捷回到故乡,重游当年大刀会与日伪军拼杀的战场,亲自到娄安恭的坟墓祭奠缅怀战友。1983年3月,鞠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中愈加生动、愈加挺立。20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后,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这里重获新生。这座城和城中的人们从来不缺乏创造的梦想、勇气和毅力……快铁,带领梦想起飞  相似文献   

9.
走出沼泽地     
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走走。皑皑的白雪将这座刚刚竣工的3层楼勾勒得线条分明。风飒飒地响着,新建筑特有的气息是那样的让人欣慰,仿佛是饮下一杯热茶,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透着舒畅。他端详这座建筑就像一位父亲在端详他初生的儿子,那门、那窗、那台阶、那屋檐如同儿子的眉、眼、唇、鼻,是那样耐看,那样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0.
郝文秀  王世甫 《实践》2009,(Z1):24-25
这是一座山,一座库伦人民心目中的圣山。它巍峨高耸,气势磅礴。这里有一个人,他憨厚朴实,说话木讷,只有当他沿着70度的山坡,艰难爬上高高的山顶,看到屹立在山顶的广播电视转播台一切运转正常,他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他的家在35华里之外,起伏不平的砂石路,海拔541米的山峰、375级石阶、每天  相似文献   

11.
出邛崃,往西行约40公里,便到了革命老区火井镇,邛崃市国营林场就座落在这里。可是,杨明全所在的工区还在20公里外海拨1500多米的莫岗山上。攀登40分钟后到达山顶,只见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坳底部,孤伶伶地爬着一座很不起眼的牛毛粘棚子,那就是杨明全的“家”。细细打量,几根没有蜕皮的木棒埋入地下,支撑着牛毛毡房顶,细竹棍扎成的墙壁,把这幢十多平方米的窝棚隔成了一厨一卧两间“居室”。卧室的墙壁上  相似文献   

12.
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英俊乡,有一个村子名叫宏盛。几年前,这里除了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就是一片片菜地。可如今,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十几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人们看到的是一座座高楼,听到的是机器轰鸣声。村民们搬进了标准住宅房。昔日的“泥腿子”如今大多变成了操纵现代化机器的工人。  相似文献   

13.
姚启勇 《当代贵州》2024,(16):74-75
<正>坐落在遵义城区南麓的小龙山上,有一座红军山烈士陵园,陵园后靠葱郁的凤凰山,这座山与当年中央红军再战遵义城时的老鸦山遥遥相望。这座山上不仅有著名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还有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纪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有一座墓为“邓萍同志之墓”。邓萍之墓为什么会建在红军山上,他是哪里人,又为什么安葬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伟人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这座城市的幸运与荣光;一个人的名字镌刻在一座城市人民的心中,则是一个人的高洁与伟大!美丽的鄱阳湖畔,有一座共青城,她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惦念、向往。这里正在努力建设成为科技之城、绿色之城、国际之城。共青城的名字与胡耀邦的名字紧密相连,共青人说,没有胡耀邦就没有共青城。胡耀邦同志先后三次来到共青城,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他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崛起;这里的人民也深深  相似文献   

15.
延安作风     
樊宪雷 《新湘评论》2013,(18):36-39
延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古城,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走到了历史前台,成为举国瞩目的中心。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不是因为这座城本身发生了什么神奇变化,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使这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作风。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  相似文献   

16.
樊宪雷 《实践》2013,(8):29
延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古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走到了历史前台,成为举国瞩目的中心。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不是因为这座城本身发生了什么神奇变化,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使这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作风。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  相似文献   

17.
陈翔 《北京党史》2011,(4):25-27
1918年8月.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这一年.文科学长陈独秀迁至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组织了北大图书馆的搬迁.他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的东南角。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同在一座楼罩共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在这里传播;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这一切都预示着.北大红楼注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粮食喻为金色的果实,把港湾喻为安全、舒适的地方。梨树县十家堡粮库的人们把自己的粮库比做金色的港湾。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在这个金色的港湾安然无恙,颗粒归仓。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谁带领他们建立了这座值得信赖的金色港湾呢?仲秋时节我来到这里走访,亲自领略了这金色港湾的风采。  一踏进粮库那雄伟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坛里,秋菊串红等花草争奇斗艳;平坦笔直的区路两旁,松柏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宽阔的储藏库区内一座座粮囤像一座座金字塔排列有序…  相似文献   

19.
说起攀枝花市,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那是一座工业城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人的开创精神曾享誉全国.这座地处"攀西大裂谷"中南段的移民城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邓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20.
西洋村魂     
在海城市东南30公里处,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耸立着一座由红砖绿瓦圈成的围墙,围墙里却是一现代建筑群,这就是英落镇西洋村。西洋村的前身是英落镇后窨村西杨树沟11生产队,西洋是“西杨”的谐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队里的全部家当只有两挂马车、两台牛车和一些七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