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儒家政治思想清新活泼,观点尖锐,远非后世儒家所能比拟。在此视角下,具体分析权力合法性来源及权力与知识、道德、制度的关系,可以看到,先秦儒家政治权力观具有"人治"倾向和对社会环境的路径依赖。基于此,对于当下的道德失范问题,伦理道德、法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是有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本质是法治话语中国化和本土化。从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非本土化的话语,本土化是一种必然。因此,法治话语中国化研究的重心,从理论上看并不是本土化的正当性问题——因为这是不证自明的,而是本土化的条件和限定。依据哲学诠释学的话语理论进行推演,可以得出法治话语的本土化需要以公共有效性作为依据的结论。照此理解,法治话语的本土化并不意味着狭隘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是意味着一种经过普遍性测试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目的理念对治国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目的理念大致可以区分为统治、服务 ,以及国家作为一个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目的三种类型。建立在专制基础上的统治目的与认为国家有其自身目的的国家目的理念 ,通常会形成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治国模式 ;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服务目的 ,则可以产生以法治为特征的治国模式。要真正实现法治 ,除了必须有服务的国家目的理念外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放在首要地位的始终是人民的利益,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为最大的追求。"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它的指导意义不仅对于当今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人本主义"理念,探究人本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人本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法治.从中国人治社会秩序的两种状况进行分析看,需要清除人治社会的负面影响,探寻建立法治社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是西方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解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并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了罗杰斯教育理念下的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对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教育对象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该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从儒家无为思想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层面 ,从四个方面对其政治内涵加以梳理 ,指出儒家无为的基本政治倾向在于约束专制君主的权力 ,把君主摆在无知、无欲、无能的位置上 ,防止其自作聪明 ,滥用权力 ,扰乱社会政治秩序。接着 ,从儒家对人类可能出现的德性堕落、陷溺无知以及对于君权的警惕 ,从无数次历史教训的反复“试错” ,以及宗法农业社会的自主性和对国家权力的疏离意识方面 ,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的生成机制。最后 ,对儒家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契合成分 ,以及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作出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破解全球生态危机的难题需要重构一种政治文明范式,即由"人本主义"走向"生境主义"。"生境主义"政治把"人的世界性存在"作为出发点,从"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高度去重构政治运作方式,以生存语义场为生存动力,促进人、社会、地球生命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将"人""欲""权"等三者纳入生态总体的世界观中予以全面审视,并进行合理合情合法的定位,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在方法论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普遍主义方法的批判,探讨了历史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从而揭示了政治哲学研究中历史主义方法和普遍主义方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王娜  邢振军 《学理论》2011,(35):30-31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更加有效性和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现代政治管理学的角度阐释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仁政、贵和等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对当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小平 《学理论》2009,(7):78-80
儒家思想中富含宽容精神。宽容是对异己价值和权利的尊重,这与西方现代民主价值是一致的,但儒家因宽容精神而形成“无对、不争、礼让”的政治文化,显然与“民主政治其实也是一种‘对立冲突’的文化”不符,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是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其以"人性善"为前提的政治设计,将本属于道德领域的"善的评价",移植为政治领域的"善的操作",赋予了"内圣"者以"外王"方式不受限制地操作"善"的治权,无法避免掌权者以"善的名义"侵犯、扼杀"善"这种人治悖谬。这正是早期道家反思、批判儒家,并要求祛除圣王政治,主张"法自然"、官"无为"、民"自化"、行"制衡"的深刻立意所在。然而,历史没有提供道家输入法家制度建构因子的机缘。先秦儒家无限丰富的"仁政"想象,长期窒息于君主专制王政学说体系之下,无可挽回地扭曲变形,走向自身的反面,给后世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相似文献   

13.
崔盈 《学理论》2012,(23):221-222
国际法律制度价值取向的人本主义转向,要求运用生态话语来诠释和重新解构高等法学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生态关系,并为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动力.国际商法课堂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多元环境体系,影响教学评价的各类生态因子间呈现多维复合的样态,借助生态哲学理念,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商法教学的非生态化状态及成因,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构建动态、平衡、和谐、实用的生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主张,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德治较于法治更重视和谐、主动,通过道德的力量感化和教育人是教育的高级境界。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为政以德"、"为政在人"、"寓政于德"和"修身为本"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鉴儒家德治思想精髓,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增强人文底蕴、创新工作理念,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切时代都是政治时代,一切哲学都蕴含政治。我们的时代是文化繁荣与危险并进的时代,也是哲学形式政治化与内核虚无化的反错时代。对权力的依附,智者沦于上贵的使者,道德论的虚设,映现出政治伦理学的乏力。避开资本与权力批判的政治哲学亦是死亡哲学,有效"介入"现实政治进程才是政治哲学的生命。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政治介入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政治型构与批判范式。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主义政治哲学主张要从以国家统治权为中心的现代宏观权力转向多元的微观权力,从以阶级为主体的中心反抗转向多元微观的非中心反抗,从元叙事的现代同一政治转向小叙事的差异政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主题维度的这些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提供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实践中如何"讲政治".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主流政治思潮,也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强势的学术话语.马德普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普遍主义及其论证方式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是复兴当代政治哲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对政治哲学的理解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就一般性来说,罗尔斯对政治哲学是什么、政治哲学有什么功能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而就特殊性来说,罗尔斯主要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特别是其基本主题和核心要素进行了说明。探索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观有利于澄清政治哲学的实质、作用、功能、意义等基本问题,推动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夫学者产生互动,并在当时不同的哲学分支中(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宇宙论、伦理学、神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中西哲学的早期接触,为近现代中国更广泛和普遍地引入西方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哲学资源丰富,从狭义层面看,主要包括了市民社会思想、国家观、政党观和群众观等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深入探析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不仅可以找寻到解答问题的广阔视角,而且也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