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动物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尸体低温保存较长时间,或室温保存数天,血,尿中可生成乙醇正丙醇等,乙醇量一般为正丙醇的20倍内。另一组实验考察了血,尿样品保存时乙醇的稳定性。在评价乙醇含量,判断是否生前饮酒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乙醇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乙醇和正丁醇判断豚鼠溺死时间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俊  沈敏  黄仲杰  沈保华 《法医学杂志》1994,10(2):71-73,60
本文以豚鼠为实验动物,溺死后浸泡于水温为20℃的水缸小。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溺死后不同浸泡时间在心、肺、肝小#在的乙醇和正了醇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溺死后8天内,样本中乙醇和正了醇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呈高度的直线相关。其血、肺、矸中乙醇量与溺死时间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1=-16.82+12.95X,y2=-58.53+19.23X,y3=-31.91+47.29X。血、肺、肝小正丁醇量与溺死时间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4=-10.13+5.86x,y5=-29.45+16.17x,y6=3.75+14.31x。综合分析溺死后血、肺、肝小乙醇和正丁醇,有可能作为判断溺死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石美森 《证据科学》2008,16(3):367-382
由于死后各种复杂的人为现象的存在,使得建立死后血液酒精含量(BAC)和死亡时醉酒状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日常检案中必须考虑细菌污染、发酵是否引起死后乙醇再合成.死亡时胃中未被吸收的乙醇是否向周围组织以及血中扩散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死后乙醇分析及结果解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旨在为从事法医毒物学乙醇分析的同行在调查此类案件时提供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动物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尸体低温保存较长时间,或室温保存数天,血尿中可生成乙醇正丙醇等,乙醇量一般为正丙醇的20倍内.另一组实验考察了血、尿样品保存时乙醇的稳定性.在评价乙醇含量,判断是否生前饮酒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乙醇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测定血中乙醇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确定尸体或生物体血中乙醇的含量,对有些案件进行案情分析,判断死因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测定血中乙醇含量,多采用气相色谱法,由于选用内标物以及样品处理不同,分析速度、操作程序简便程度有较大差  相似文献   

6.
SPE/HPLC法分析血液及肝组织中4种杀鼠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ng SZ  Zhou HZ  Li YL  Wang FL  Sun J  Liu Y 《法医学杂志》1999,15(1):21-22
建立了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全血及肝组织中的杀鼠灵,杀鼠迷,溴敌隆,大隆的方法。在1ml血液中加入10.0μg药物,回收纺为62.6%-90.9%,RSD为5.10%-7.82%。1克肝组织中加入10.0μg药物,回收率为37.5%-67.7%,RSD为5.40%-12.76%。该方法简单快速,血中稳定性好。研究的方法经动物实验验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Ma D  Zhuo XY  Bu J  Xiang P  Shen BH 《法医学杂志》2007,23(2):117-119
目的确定血液中乙醇最佳保存条件,探讨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方法对血液保存的温度(-20、4、20℃)、防腐剂(NaF、无防腐剂、Na2O2)、储存容器中空气所占比例(0%、25%、50%)和血醇质量浓度(0.2、0.8、2.0mg/mL)四个因素采用正交试验L9(34)方法分组,样本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进行讨论。结果在20℃保存且不加入防腐剂的两组样本中血醇浓度变化明显,其余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液样本在4℃、储存容器中空气比例为50%和加防腐剂(NaF)的条件下保存,稳定性最佳;四个影响因素中温度为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测定血中ppm级含量的敌鼠钠。40~2μg/ml已知量的敌鼠钠填加于血中,本法测定回收率为75%以上,变异系数为3%以下。本法中进行了灌服敌鼠钠兔血中敌鼠钠含量的测定,报道了不同时间血含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全血及肝组织中的杀鼠灵、杀鼠迷、溴敌隆、大隆的方法。在1ml血液中加入10.0μg药物,回收率为62.6%~90.9%,RSD为5.10%~7.82%。1克肝组织中加入10.0μg药物,回收率为37.5%~67.7%,RSD为5.40%~12.76%。该方法简单快速,血中稳定性好。研究的方法经动物实验验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自动顶空-气相色谱(HS-GC)内标曲线法测定血中乙醇含量的不确定评估方法。方法从分析测定程序着手,依据不确定度评定的指导性文件,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不确定度分量,计算检测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各相对不确定度来自于检材重复性检测为3.4%,乙醇标准溶液为0.71%,检材为0.61%,叔丁醇内标溶液为0.41%,标准曲线为1.1%,气相色谱仪为1.3%,血液中乙醇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9%。结论血液中乙醇含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检材重复性检测、气相色谱仪、乙醇标准曲线。  相似文献   

11.
卜俊  沈敏  黄仲杰  沈保华 《法医学杂志》1995,11(2):52-54,78
乙醇和正丁醇大量存在于溺水尸体中。其浓度与尸体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温度能影响上述的相关关系。在自然平均温度15—18℃的条件下,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溺死后不同浸泡时间在血、肺、肝中存在的乙醇和正丁醇含量。其合并后回归方程式依次为y1=115.72+18.24x;y2=-419.71+64.70x;Y3=-303.07+54.87x。研究中发现,溺死后7—13天内,运用本方法来判断溺死时间的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内标法和外标法对血液乙醇含量检测结果,探讨外标法在法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05年10月~2006年12月间本中心符合检测要求的血液样品263例,每例分别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进行血液样品乙醇含量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外标法检测时间短(2.5min),用量0.5ml,而内标法检测时间长(6.5min),样品量1.0ml;外标法检测血乙醇平均浓度为89.30mg/100ml,内标法检测血乙醇平均浓度为92.37mg/100ml,P=0.001。结论外标法检测时间短(2.5min),用量少,节约检材,可作为大量待测血液样本的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由于死后各种复杂的人为现象的存在,使得建立死后血液酒精含量(BAC)和死亡时醉酒状态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日常检案中必须考虑细菌污染、发酵是否引起死后乙醇再合成,死亡时胃中未被吸收的乙醇是否向周围组织以及血中扩散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关于死后乙醇分析及结果解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旨在为从事法医毒物学乙醇分析的同行在调查此类案件时提供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GC/NPD,GC/FID分析生物品中的氟乙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GC/NPD、GC/FID分析生物试样中的氟乙酰胺的方法,在1g肝组织中加入5.0μg氟乙酰胺,回收率为85.1%,RSD为5.39(n=7);1ml血中加5μg,回收率为85.15%,RSD为7.11%;在1g胃组织中加入10μg,回收率为81.6%,RSD为10.1%(n=7)。研究的方法经实验和中毒案件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GC/NPD、GC/FID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氟乙酰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Feng SZ  Yu ZS 《法医学杂志》1999,15(2):91-2, 125
报道了用GC/NPD、GC/FID分析生物试样中的氟乙酰胺的方法。在1g肝组织中加入5.0μg氟乙酰胺,回收率为85.1%,RSD为5.39(n=7);1ml血中加5μg,回收率为85.1%,RSD为7.11%;在1g胃组织中加入10μg,回收率为81.6%,RSD为10.1%(n=7)。研究的方法经动物实验和中毒案件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血中乙醇质量浓度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o XY  Bu J  Xiang P  Shen BH 《法医学杂志》2008,24(4):265-267
目的 研究血中乙醇质量浓度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第三版计算机化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通过自身对照的方式,对233名饮酒者进行神经行为能力的测试。结果 当血中乙醇质量浓度I〉0.157mg/mL时,视简单反应时和数字筛选能力指数有显著性下降;当血中乙醇质量浓度I〉0.204mg/mL时,心算、视觉保留、线条判断能力指数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神经行为能力随着血中乙醇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然后随着乙醇的不断代谢,血中乙醇质量浓度的降低,神经行为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7.
血中苯酚及甲酚的固相萃取-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固相萃取-GC/MS对人血中的酚和甲酚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GDX403对分析物和邻氯酚(内标)进行固相萃取,并采集总离子流色谱。根据分析物在血中的浓度,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峰的质谱和保留时间或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峰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实验采用特征离子质量色谱进行定量分析,线性范围0.02~10μg/ml。本方法检测限为10ng/ml,CV%为2.11~4.20%,分析物和内标的萃取率为68.6~89.5%,血中添加测定回收率为97.8~104%。本法测定健康人血中苯酚含量为2.2±0.4μ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dehydrogenase2,ALDH2)基因型人群饮酒后,其乙醇药代动力学和外周乙醛积蓄程度。方法收集无血缘关系的志愿者14名,采集静脉血液并且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提取DNA并检测ALDH2基因型,按一定剂量饮酒后,以顶空气相色谱法于不同时间点同时测定血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根据电泳结果,野生组为5名野生纯合型ALDH2*1/*1个体.突变组为9名突变杂合型ALDH2*1/*2个体,血中乙醇和乙醛分别在0~1570.7μg/mL和0~5.177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突变组乙醇及乙醛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以及乙醇的末端消除半衰期(tl/2Z)均大于野生组,乙醇的经生物利用度校正的表观消除率(CL/F)小于野生组(P〈0.05)。结论饮酒后,ALDH2*I/*2突变组受酶活性抑制影响,血中乙醇和乙醛代谢减慢,造成外周乙醛的蓄积,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在体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唾液中乙醇含量检测试剂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唾液和血液中乙醇含量相关性的实验结果,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唾液中乙醇含量的方法。方法本方法利用酶学原理,将一定量乙醇氧化酶(ALO)和过氧化物酶以及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固定于试剂条上,当样本中含有乙醇时,酶学反应使底物TMB显色,通过比对反应的不同颜色,对样本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半定量。结果用本方法检测300个自愿者的唾液,和用GC/MS法对照检测志愿者唾液中的乙醇含量,定量结果基本一致。本产品检测过程仅需2min,其检测的阈值为0.1mg/mL,敏感度为96.5%,特异性为91%,准确性为94.7%。结论采用酶学方法制备的乙醇含量检测试剂条,通过显色反应对唾液中的乙醇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其特点为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适合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20.
生化酶促反应使试纸与含有乙醇的液体接触后显色,根据颜色的不同确定被测液体中的乙醇含量,依此研制出酶促试纸条。通过志愿者实验,同时收集血液和唾液, 比较酶促试纸条测定唾液中乙醇含量与顶空气相色谱检测血醇和唾醇的结果。考察酶促试纸条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缓冲液浓度至0.6mol/L和减少乙醇氧化酶的量改进酶促试纸条,使相同乙醇浓度的酸碱两种唾液间的差异显著缩小。所研制的酶促试纸条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