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长征》2006,(5):1-1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总结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发动机、主力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谈加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健 《唯实》2006,(1):61-62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廉政理念为核心,以廉政教育活动和相关文化艺术作品为载体,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廉政监督,教育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形成崇廉、尚廉的一种社会文化。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种文化碰撞交汇的载体。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基层工作同志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恒军 《奋斗》2004,(9):45-45
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教育为核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拓展,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它将价值观和科学观统一起来,而且上升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升到了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子孙。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神为本、以大自然为本,也不同于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既不同于以权为本,更不等同于以钱为本、以GDP为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诸多规律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研究和依靠生产力发展规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以史为鉴,强化忧患意识,避免重犯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6.
勋建勇 《廉政瞭望》2014,(17):74-75
刘邦无疑是秦末最幸运的“老板”,在他的集团中,“白骨精”众多,比如以萧何为代表的前朝白领,以韩信为代表的军事骨干,以张良为代表的谋臣精英,除此,就连他的御用司机,也是个百分之百的锦绣人物。这个人就是夏侯婴。  相似文献   

7.
郭开朗 《湘潮》2014,(9):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从严治吏是党要管党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我们必须以辩证观点分析,以理性维度思考,以忧患之心、对待,以兴党之责担当,把从严治吏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然而,“以人为本”一提出,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以人为本”不讲“人”的阶级性,是个“错误的提法和指导方针”,甚至是“反革命修正主义纲领”。由此,他们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甚至“以革命无产阶级为本”,即以无产阶级中具有革命性的那一部分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9.
赵根武 《前线》2009,(1):25-25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大理念审视都市型现代农业,对促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再认识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检察政治工作中,是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以检察机制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和谐宽松的机关氛围为保障,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融干警思想、工作、学习为一体,强调一切为了干警、尊重干警、关心干警和塑造干警,以保障各项检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建设团本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本文化是共青团在领导和推进现代中国青年运动中创造和实践的文化系统。团本文化,以团为本:它是以共青团为本体的文化,是共青团的组织、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在文化上的整体反映,是由此升华而成的价值标准和认知体系;它是以共青团事业为取向的文化,是对现代中国青年运动基本规律深入认识的结晶,同时为现代中国青年运动赋予意义、规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它是以共青团为本位的文化,以服务于共青团的社会职能的全面实现为根本宗旨,以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农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13.
朱岩 《求贤》2011,(11):1-1
识人选人,历来不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德”的评价标准,全面把握干部德才表现,提高辨德识才水平。换届考察中,重点是要坚持“八看”:  相似文献   

14.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宣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论断。其中,许多内容是对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政治保障,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为实践导向,以问题导向为行动策略,以技术创新为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刘景山 《奋斗》2010,(2):56-57
特色办学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立足煤炭企业,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教学质昔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各级党组织是部队建设的领导核心,要带领部队推进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安全为保证,以和谐为前提,不断提高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苑》2014,(5):53-53
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创举。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西双版纳州新农村建设是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实施的,目前大致有4种起步模式:一是以交通要道和区位优势带动市场经济的模式;二是以口岸优势带动边贸的模式;三是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模式;四是以传统产业优势发展支柱产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兴华  王琢 《新长征》2008,(5):46-47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公安机关必须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农村警务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谭论 《当代贵州》2008,(24):65-65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保险业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速,是全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置身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防范风险为主线,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