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2.
用含环形泰勒虫的血液接种除脾牛,将红细胞中的虫体制成抗原,建立了总量为0.6ml的补体结合试验方法。人工感染牛血清中的抗体在感染后5d即可检出,30d达到最高峰,持续8个月。检测43头已知感染牛,42头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97.56%;35份安全区牛血清,均呈阴性,没有假阳性反应。环形泰勒虫抗原与瑟氏泰勒虫血清有轻微的交叉反应,与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牛边虫、伊氏锥虫、日本分体吸虫病牛的血清无交叉反应。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区的1275份牛血清进行了环形泰勒虫病血清学调查,表明其敏感性、特异性良好,可用于口岸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利用静相培养技术,建立了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的体外连续培养体系,测定了虫体的生长特性和对不同种属动物红细胞的侵染性。结果显示,牛巴贝斯虫的生长周期介于33.66~38.51h之间;在体外可入侵牛、人、驴和绵羊的红细胞,难以侵入山羊的红细胞,且只在牛红细胞中实现传代培养。该方法的建立为寄生虫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治疗药物的筛选、诊断和疫苗用抗原的鉴定等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病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Babesiaovis)。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Babesiamotasi)。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至30.0%,感染后第6d羊因巴贝斯虫病死亡。对2种虫体做了量度和形态学描述,并与欧洲的相同虫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液氮保存的双芽巴贝斯染虫血和微小牛蜱饥饿幼蜱保存的同一虫株,感染健康摘脾小牛,然后以适当的剂量连续快速通过另外3头摘脾小牛,进行牛体内培养双芽巴贝斯虫,第2头牛感染后5天获得7.4%染虫率的带虫血,第3头和第4头牛在感染后2天内均达到40~45%的染虫率。  相似文献   

6.
经对甘肃省定西地区南部高寒阴湿地区4县1场的29份土壤、93份饲草和117份绵羊全血用催化极谱法分别测定硒含量,其中土壤为123.47μg/kg±13.21μg/kg,饲草为5.86μg/kg±0.44μg/kg,绵羊全血为22.72μg/L±2.55μg/L,表明该地区属严重缺硒区。经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羔羊因白肌病致死率为16.3%,最高的达40.5%,羔羊繁殖成活率不到50%,成年羊发生缺硒性腹泻、消瘦,春乏死亡率为11.26%,母羊流产率为16.3%。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饲喂在事先人工感染的混合种带虫牛体上,收集感染的饱血雌虫,俟次代幼虫孵出后,将其释放到另一健康易感牛体上,自行叮咬18天之后,从该头牛体上摘下450只半饱雄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健康牛体上,使其继续叮咬。雄虫叮咬后的第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双芽巴贝斯虫,在其后30天的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种虫体。感染后第13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6℃,持续3天;第20天染虫率达到6.11%的高峰;第27天出现血尿。同时对红白细胞进行了计数,并观测了某些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用层析法制备的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抗原用于ELISA试验,检测62头份带虫牛血清,阳性符合率96.67%;在疫区检测150头份牛血清,阳性率80.43%;在瑟氏泰勒虫流行区检测454头份牛血清,有交叉反应,阳性率28.19%;检测89头份安全区牛血清阴性符合率100%。用正常红细胞抗原和环形泰勒虫抗原分别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牛作了特异性试验,结果ELISA前者OD值为阴性,后者OD值为阳性。2头人工感染牛于接种后14~20天测出抗体,30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其中1头牛接种后12个月ELSA值仍明显高于健康于。环形泰勒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瑟氏泰勒虫血清,有3/4的阳性反应率,证实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9.
1963年以来,崇安县的水牛发生以高热稽留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作者于1981~1986年对该县5个乡44个村374头牛(水牛323头,黄牛51头)作了调查。其中水牛发病54头,其发病率为16.71%,而黄牛未见发病。从20例发病水牛血片中共捡出虫体1787个,单梨形虫体占37.21%,双梨形虫体占35.03%,椭圆形虫体占16.73%,环形虫体占7.67%,圆形虫体占1.34%,变形虫体占2.01%。梨形虫体平均长度为1.98μm,均短于红细胞半径(2.76μm)。具有一团染色质。红细胞染虫数1~4个。病原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Babes,1888)。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9天的未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形巴贝斯虫大裂殖子。  相似文献   

11.
感染有单一种边缘边虫的试验牛,当染虫率达53.11%时,自颈静脉采抗凝血,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红细胞压积分为三组:①直接加入DMSO,使终浓度为5%;②用0.2%低渗盐水使红细胞裂解,在虫体沉淀物中加入等量含10%DMSO的改良阿氏液;③加入等量上述阿氏液。分别封装于安瓿,悬于液 氮罐气相状态下0.5~1小时,然后缓缓浸入液氮。储藏至90天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淋解冻,分别经颈部皮下各接种1头未除脾易感健康牛。三种悬液的感染均获成功,潜伏期为15~16天,染虫率分别为21.87%、12.7%、9.93%。前两组试验牛痊愈,后者死亡。  相似文献   

12.
天维安液穴位注射治疗马产后风产后风又称胎风,笔者采用天维安液(500g/L天麻液20~40mL、维生素B12液3~5mg,200g/L安钠咖液20~40mL)穴位注射治疗23例。1个疗程治愈的17例,好转的5例,1例因病程过长死亡。症状产后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3.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感染有边缘边虫的牛体上,摘取正在吸血的半饱成虫、饥饿成虫、半饱稚虫,分别人为地转移到3头健康易感牛体上事先用锌明胶贴好的布袋中。使其继续叮咬,试验牛均遭感染,其潜伏期分别为13天、13天、19天。最高染虫率分别达53.1%、12.0%、8.6%,用从感染牛体脱落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4头健康易感牛,检查时间最短的为30天,最长的达180天,在整个检查过程中,4头试验牛的血液涂片,始终均未发现边缘边虫。试验证明,边缘边虫不能通过微小牛蜱经卵传递,只有当代各变态期的蜱,由感染牛体转移到易感牛且继续叮咬时,才能使边缘边虫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14.
种羔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1996年7月13日,且末县畜牧局从北疆引进不满周岁的萨福克公羊羔50只,7月15日开始发病,至8月1日先后发病11只,死亡8只,发病率为22%,致死率72.7%。病状体温40.8~41.5℃,呼吸40~50次/min,脉搏10...  相似文献   

15.
采用缓释剂制备技术研制了咪唑苯脲(Imidocarb)缓释注射液,该制剂药物包裹量大,析出量少,粒度均匀,3000r/min离心15min不分层,且粘度小,便于肌肉注射使用。用该制剂对2头试验发病牛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对实验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预防试验表明,缓释剂的有效预防期至少为4个月,而咪唑苯脲水剂的有效预防期仅为3个月。在湖北省、江苏省进行了小规模区域试验,药物预防牛的发病率由原来的3.5%和13.2%降至0。  相似文献   

16.
鹌鹑源QAVC94腺病毒株血细胞凝集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能凝集雉鸡、鸡、鹅、鸭、鸽、鹌鹑、火鸡、斑鸠红细胞,不凝集哺乳动物红细胞,为1株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该株病毒最佳的血细胞凝集条件为4℃,体积分数1.0%雉鸡红细胞,0.01~0.10mol/LpH6.4~7.2的PBS。病毒可耐56℃1h,脂溶剂(乙醚、氯仿)和反复冻融;体积分数0.2%甲醛溶液对病毒的血细胞凝集效价无影响;0.5%甲醛24h或0.1%甲醛48h处理后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用1.25~10.00g/L胰蛋白酶处理病毒,其血细胞凝集性和细胞感染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血细胞凝集性则由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8个滴度。当氯化镁浓度为0.010~0.015mol/L时病毒的血细胞凝集价最高,浓度为0.050mol/L时血细胞凝集价下降6个滴度,浓度大于0.100mol/L时出现自溶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期,给高产蛋鸡连续饲喂30 g/L 和50 g/ L 的复方泰灭净,通过临床症状、血涂片和血清学检查发现50 g/L 组对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感染完全保护,血片和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未见临床症状;30 g/ L 组能够基本控制其感染,整个试验期间仅1 例检出抗体阳性(0 .63 % ) ,同时未见临床症状;而对照组蛋鸡从5 月份开始至试验结束连续发病并出现死亡,抗体检出率为27 .80 % ~80 .00 % ( 平均39 .24 % ) ,抗原和裂殖子检出率均为0 .63 % (1/158) 。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产蛋数增多,平均产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物接种法将采自甘肃敦煌的15只绵羊血液混合后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10天的血片上出现了1种大型巴贝斯虫。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为主。在感染后第12天,感染羊体温升至41.1℃。染虫率达到0.125%,之后逐渐下降。无菌采集该羊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梨形虫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全长18SrRNA基因,得到长约1 700bp的片段,将其克隆并测序(登录号:HQ730762),与GenBank中的其他巴贝斯虫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新疆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8%。本研究发现甘肃敦煌又是一个新疆羊巴贝斯虫未定种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在健康易感牛体上叮咬10天后,试验牛再用液氮保藏的双芽巴贝斯虫接种。收集脱落的饱血雌虫,将其培育在28℃、相对湿度约85%的温箱中,采用断腿法和穿刺法逐日制作血淋巴涂片。检查结果表明,饱血雌虫脱落后的第3天在其染色血淋巴涂片中,就可见到早期未成熟裂殖体,第5天观察到成熟裂殖体,第6天有典型游离的大裂殖子出观。第12天大裂殖子达最高峰。其形态呈棒状,前端大而钝固,后端小而尖,大小范围为7.0~19.0×1.5~4.0μm,平均为12.49×2.75μm。断腿法与穿刺法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卵的压片中见到梭形和小梨子形虫体。在次代幼虫的压片中,观察到大量的小裂殖子集群。  相似文献   

20.
用从广州地区流行性腹泻病猪分离并适应到Vero等传代细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1强毒株,通过Vero、pK15、ST细胞株的连续传代,证明第72代毒已被致弱。用83代毒(P83)对吃初乳前的小猪以8~10ml剂量口服连续传5代,每代都从接种猪小肠取样接种细胞进行培养鉴定,并于增殖后作为次代接种材料,结果5代毒均未引起小猪发病,证实该代次毒株的安全、稳定,达到了常规弱毒疫苗株要求的标准。用P83制成弱毒疫苗,对22头8~10日龄小猪进行免疾效力试验,14头口服免疫,8头颈肌注射免疫,剂量均为2ml/头。免疫后21d以最小发病量(即原毒液的1:12稀释液)及原毒液的2倍、4倍和8倍的稀释液经口进行强毒攻击,对照组12头也以相对剂量同时攻击。结果免疫组仅口服免疫、经大于最小强毒攻击量6倍剂量攻击组中1头(1/2)有一过性轻微腹泻,发病不到24h即恢复。对照组的12头中有10头典型发病,严重腹泻,并有寒颤等症状,病程长达3~6d,7d后腹泻症状消失,但体况明显削瘦。试验证明P83制备的弱毒疫苗的总免疫效力达94.6%,表明P83已具备弱毒疫苗株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