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经济发展来奠定基础。不发展经济就谈不上消灭贫困,更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社会的政治文化、民主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律,自传入中国就获得重视,一直被作为中国制定、调整人口政策的理论依据。同时,"两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人口生产实践中,又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其理论内容逐渐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两种生产"人口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人口与物质生产的协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理论自身的成长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原生点。马克思指出可用自然科学旁证的仅限于物质生产的变革,精神即文化的生产不在此例。据此,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认知与互动,当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括可以简单厘定。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补充说明也显示,经济基础很难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它毋宁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凡言关系,必首先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是观之,"生产"作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不应该仅仅定位在"基础"之中,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物质范畴;精神生产因此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决定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自足性,是生产活动的特定框架,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化是世界性普遍交往发展的客观趋势 交往是社会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最普遍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交往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把交往和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作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交往和生产是同一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交往、生产活动形式的日益拓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质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因为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的是革命和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存在中国化问题.只适用于中国实际的哲学不成其为哲学,用民族形式表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谈不上中国化,那种用传统哲学精华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可以把两种生产合乎逻辑地概括为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合力构成人类历史的最终动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文化发展,特别是取决于蕴含于文化之中的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生产力的“内核”和‘核动力”。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工作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英国新左派大师威廉斯构建的"文化唯物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和社会复杂关系的一种探索,旨在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来全面阐释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及作为一种物质生产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作用,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对我国未来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活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提炼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验证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推进理论创新。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劳动地域分工,它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空间进行的一种分工形式,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给对方以保障与促进,并通过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直接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优势,劳动地域分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集协调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的发展观,它是以经济、环境、人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人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将对毛泽东人口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源远流长的"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弄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和谐哲学是以农业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素朴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粗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业社会时代诞生的更高级更精致的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从理论形态上说是对以往人类和谐思想也包括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质的提升,因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4.
人们结成各种关系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让渡某些权利。权利让渡原则广泛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它是人们能够结成各种关系的首要条件。没有权利的让渡就不可能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 ,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人类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变革一次是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正确解决和说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了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一次重大革命变革.第二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通过揭示社会发展与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可持续发展论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新丰碑.  相似文献   

16.
再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但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不是包含关系,并不是说两者没有任何逻辑联系。恰恰相反,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劳动异化论和人性异化论,是马克思和弗洛姆在深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时期人类生存状况基础上提出的两种异化理论。在关于异化的本质是反制还是心理体验、异化产生的根源是固化的分工还是"生存的两歧"、消除异化是通过社会革命还是改革等方面,两种理论皆存在根本性的分野,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因此,对二者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既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科学性,同时也会在理论上拓宽异化问题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产品,同时也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学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社会关系生产问题,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解决现代许多重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与创新不可分。不创新就谈不上与时俱进。而对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来说,理论创新是最关键的。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来说,我以为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不同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经营管理工作是不是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活动创造不创造价值?经营管理人员应不应该得到相应的高额报酬?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多注重体力劳动,不重视脑力劳动,多重视对物质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工人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不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对价值的创造。第二,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指出资本家管理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目的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因而不是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仔细分析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