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提出的呢?还是应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这是在党史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从1931年至1936年共产国际政策转变以及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和完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个历史过程,以期弄清这两者之间真实的关系。一、“九·一八”事件后中共的关门主义与共产国际指导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冯进 《党史文苑》2004,1(8):41-44
共产国际为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比较了解的过程,因此共产国际所制定的中国土地政策出现了曲折和反复,即从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到比较符合实际,后来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而机械套用俄国土地政策模式,致使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无法开展.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为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比较了解的过程,因此共产国际所制定的中国土地政策出现了曲折和反复,即从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到比较符合实际,后来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而机械套用俄国土地政策模式,致使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无法开展。  相似文献   

4.
潘广辉  张风梅 《理论学刊》2003,3(1):130-132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维持了 2 3年的时间即告覆亡 ,其中原因很多 ,既有政治、军事原因 ,也有经济原因。对于国民党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关系 ,学术界的认识还很不一致 ,就此专文加以探讨 ,当有助于此问题讨论的深化。  一、国民党不能也不可能制定、实施正确的土地政策 ,是其政权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 7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国民党为缓和阶级矛盾 ,应对共产党开展的土地革命 ,不得不制定新的土地政策 ,实行土地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张闻天是一位一度犯过严重错误,但能够从错误中总结教训,坚决改正,最终走向正确的领导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从中得到何种经验教训,是应在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拟从30年代中期党的土地政策的转变过程中谈一点浅见。 一、理论接触实际,逐步冲破“左”的桎梏 1931年2月中旬张闻天回国,这时正是我们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潮盛行的时候,以王明为代表的“百分之百的忠于国际路线”的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开始占据领导地位。在土地问…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土地制度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斗争,在根据地内实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当抗日战争来临之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阶级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把土地政策转变为"双减双交"即  相似文献   

7.
从中央苏区当时情况看,肃反是必要的,但因指导思想的“左”倾和方法手段的错误,致使肃反发生了扩大化的错误,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共产国际的“左”倾指导是肃反扩大化的重要因素。1929年下半年到1930年初,共产国际向中共发来一系列“左”倾指示。它使中共对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的估计出现了偏差,使反富农斗争走上歧途。共产国际认为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改组派是一个反革命集团。这种错误的理论导向使中共的阶级斗争实践步入误区,并成为肃反的理论依据。二、中共中央的“左”倾政策及其指示是导致肃反错误的基本因素。中共中央在《接受国际对于农民问题之指示的决议》中认为在过去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共产国际十月来信发出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可以说明十月来信对中共的策略指导确实发生了转变,转向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最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因为从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时间上看,在十月来信和1930年5月斯大林与周恩来谈话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已初步形成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钰鑫 《党史文苑》2011,(22):4-5,3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主张。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是否建立苏维埃政权经历了政策转变过程,即从最初的反对建立苏维埃到后来的提倡建立苏维埃、从建立地方苏维埃到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应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终建立与共产国际的政策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明霞  刘琳 《共产党人》2011,(16):34-37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区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反映在土地问题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的土地规模流转,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道路上,对于土地问题的重新审视:既让农民拥有充分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同时保留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土地的主动权。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锐生 《新视野》2003,(4):42-44
本文将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称为“企业美”,并具体分析了企业实现“企业美”的不同层次和难题。  相似文献   

12.
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既有共同性也各有特殊性。就它们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想象而言,无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探索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对人们从事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提升人品政德,自觉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身边的党员群众,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两种社会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本文对目前学界有关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行政与法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行政与法关系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行政与法不应是消极对抗的关系,而应是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关系.法与行政不应该成为敌人,而应该成为朋友,法律能够和应该做的贡献应是创造而不是破坏;行政在运作过程中,应该守法与自律,在"法律空白"地带和法律有漏洞之处,行政要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以实现公益和私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发挥其能动作用,并推动法律向健全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视角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和效率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两种基本价值目标,它们分别表征人本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表征人本身的发展的公平是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追求的目的。确立公平作为目的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建立领导干部选拔择优机制要探索以下问题:一是建立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二是建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拔择优机制;三是建立完备的党政领导干部择优机制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党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如何办好党校期刊提供了新的机遇。党校期刊的基本任务是反映党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党校教学科研工作是党校期刊发展的基础,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要加强和重视党校期刊的建设,使期刊融入党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充分发挥学报功能,为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做好服务,促进党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宓为中国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以来,以进化论为特征的激进文化典范,几乎牢笼了中国思想界急欲图强的知识精英,而吴宓处此天下趋新之际,痛感于传统精魂的失落与西学的片面张扬,遂引美国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相抗衡。但时势难拂,吴宓文化观主张中西融汇贯通,另图重建文化典范,实为新文化之异响,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片面之处,有矫正之功。如欲对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有通盘认识,此皆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0.
利益是推动人们进行历史运动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变更的杠杆.利益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任何权利本身即是一种物质利益,也是一种精神利益.它是人们生存必需的两大利益.由于经济利益是产生政治利益的根源,任何权力主体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无不是围绕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而且把政治权力用来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