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30年应以社会管理为中心《华夏时报》:您认为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是一种怎样的体制?为了畅通社会利益诉求渠道、构建平等的社会利益协商机制,执政理念、社会管理方式应如何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现在从学界、政界并未完全形成共识。北京市目前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就是构建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创建社会文明环境、构建社会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记者: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件这三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分类?于建嵘:将群体性事件大致划分为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  相似文献   

4.
邓伟志 《民主》2014,(5):11-13
<正>明天无不是从今天走去。提升一定是从今天的高度上更上一层、数层楼。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必须对今天的发展有一个准确分析。今天,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但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仍然高发、频发。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降低自杀率?如何降低他杀率?如何降低官员的犯罪率?如何降低群体性事件的件数、强度和烈度?一句话,当务之急是要正确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齐飞,物质共精神一色。要回答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不能不从根本说起。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化解由社会成员的不公正感等价值原因导致的社会矛盾?中共中央从价值层面和政策制度层面为解决我国社会价值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涵,而且提出要将科学的社会公正价值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每一个环节,并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正感,进而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6.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讲了三个治理的问题,一个是国家治理,一个是政府治理,还有社会治理。我在学习文件的时候想两个事情,什么是社会治理?怎么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讲四个方面的思考。第一,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第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是理顺政社关系;第三,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很多从事组织工作的同志感到组织工作的面越来越宽 ,战线越来越长 ,任务愈来愈繁重 ,压力愈来愈大 ,而对自己所作的工作如何评价 ,却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衡量标准。那么 ,我们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组织工作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进行评价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组织工作社会评价的概念和地位及其作用组织工作的效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法律效果 (主要是指组织工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法律层面上的正确性 ) ,政治效果 (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上的正确性 ) ,社会效果 (主要体现在组织工作对社会的推动和社会对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峰 《学理论》2013,(9):77-78
战后日本社会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社会保障统合将"社会性要素"统合在资本主义框架中。三种统合方式统合了包括城市及农村劳动者、无劳动能力者等在内的所有国民,实现了西方社会中少有的"一亿总中流"社会。但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个体社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导致这种趋势的呢?从社会统合方式的角度探寻日本"个体社会"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社会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试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对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实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社会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深层衔接点和无法通约之处,以加深对社会实验及其方法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娄岩 《侨园》2012,(3):20
出国以后,常听人们议论主流社会的话题,但都有些模糊和混淆.出国十多年就这个话题可谓感慨颇多.到底什么是华人真正想要的生活?难道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而什么又是你认为的主流社会呢?  相似文献   

11.
臧永清 《民主》2015,(3):28-29
<正>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两年多来,在履职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如何当好政协委员的体会。如何当好全国政协委员?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也许我们的官位不高,社会地位不显,但既然做了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视点就必须提高,提高到国家层面。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看社会实践中是否存在问题,思考、探求解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具备许多良好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庸俗化?学院化?还是另辟蹊径靠实践选择?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与人民期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当代特色,真正凸显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人民日报》2011年6月17日刊登张贺的文章指出,据传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有一段话:"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但是,找遍《低智商社会》这本书,我也没看到上述言论。实际上,这不过是有人借题发挥杜撰的。但即使如此,这段话依然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  相似文献   

14.
田志昌 《团结》2006,(2):58-60
偶尔听到个别民革党员说:“我参加民革好几年了,民革给我什么了。”有的党员说:“我参加民革这么多年了,什么也没得到。”听到这话后,一是感到惊讶,二是感到堵心。我想反问一下,你参加民革好几年了,你为民革和党员做了些什么?又奉献了什么?我不知道这位党员想要什么?如果要官、权、利,你就不应参加民革,而应参加中共,因为民革不是执政党,是参政党。如果你要功名、尊严、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只能靠个人的努力、拼搏,干出一番辉煌事业,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对社会奉献出爱心,你自然会得到这一切的,决不是哪个组织能给的。我是1987年申请参加…  相似文献   

15.
王玖姣 《党政论坛》2012,(9):29-31,1
王玖姣的"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公民社会"一文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驱动下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公民社会逐步成长,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视域中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公民社会?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和思考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社会管理实践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了社会空间,社会组织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有效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必须以辩证看待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为认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组织法律合法性为法律保障,以强化社会组织党建为政治支撑,以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为根本基石。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正值社会转型的深水区,其难度便是要触动既得利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这一问题上发挥新的正能量?那就是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真实落实,依赖于社会结构的推动与契合,它既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进行考察,也要基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去探究,以克服单一的视角、静态的特征和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转型是一个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静态结构转向关注其在社会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关注精英与草根断裂的社会事实转向介入与推动社会结构优化的过程,从而获取一种调和二元对立还事物逻辑于本身的理论视角。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本身并不能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非制度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提供了别样的立场、眼光、参照系等。本文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从触及灵魂到触动利益,达到优化社会结构,为实现社会顺利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李峰  王柯 《学理论》2013,(6):69-71
支撑日本"集团社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正在向着"个体社会"转变。伴随着社会基础的转变,步入"个体社会"时代的日本社会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一样的社会表象特征。那么,这样的"个体社会"所显示出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呢?拟通过对日本内阁府历年的社会舆论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对日本"个体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互性很强的媒体形式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理论视角,从网络政治学的角度看,虚拟社会的政府的政治走向是增强社会团结敏感度和提振政府公信力.政府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实践创新机制是建立网络舆论分析机制:创新网络政务工作机制;推动政府公众互动机制:统筹政策制度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