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本围绕着科技精神能否独立、科学技术负效应的本质、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对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科学技术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世界观的问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行政方式改革,并由此优化了社会制度。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部分解决了制度不尽合理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体沉浸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中放弃了对制度本身不合理性的反思,导致了社会制度改革的惰性,遮蔽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对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利用,还应不断加强社会制度自身科学性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按着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决定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并整合为相应的社会制度.如建立在手工工具基础上的是自然经济形态,这时整合的社会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把这种社会整合方式称作对位整合.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些民族和地区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某种错位整合的现象,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并不是正向对应关系.比如,有的生产力很发达,而社会制度则相对比较落后,或者是社会制度相对趋前发展,而生产力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既包括合理文化,又包括有害文化,但主要是指合理的文化。多元合理文化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利益多元与理性发展。对待多元文化有三种方式:一元独霸、完全放任及政治观念与完备性学说的二分方式。前两种处理方式或者行不通,或者负面作用太大,最后一种方式是较为恰当的选择,在这方面,应谨慎对待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观点,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他将文化看成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统一,是人性的对象化,人学色彩浓郁;马克思发现剩余劳动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科学解释了文化何以有好坏的问题;马克思揭示出大文化内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史阶段前后演变的动力、原因、条件和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在他看来,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这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马克思的文化观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有内在联系,是我们建立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6.
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莉 《学理论》2010,(2):48-49
文章首先将近几十年来对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进行归纳,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制度出发,从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个方面来探析社会制度以及徽州商人的心理,归纳徽商衰落的原因。最后,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指出研究徽商衰落的原因对于我们国家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性问题的突出所决定,归根到底是由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现代社会科学正在不断地摆脱它的落后性和非科学性,走向成熟,越来越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示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和趋势c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片面理解为自然科学,从而忽视社会科学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一、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马…  相似文献   

8.
社会制度总要与社会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制度就会发生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社会制度的合理变革就是社会制度创新。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变革才具有合理性,才是一种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通常又有哪些方式呢?本文...  相似文献   

9.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化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注入人文气息的文化理念,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渗透在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追求之中,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关乎海西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国家闽台战略考虑的政治诉求,而科技文化正是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大连理工大学赵 丽撰文指出 ,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 ,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工业生产、农业、办公、家庭自动化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在家上班、网上购物、电子货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引起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人的思维由逻辑和理性为主转向非逻辑、非理性为主 ,由线性思维转向多维思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革命条件下 ,就象一把双刃剑 ,它使人们在享…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暴力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是由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追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但是又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既有其存在的理由,又有其存在的弊端。但是总的说来,它不是旧社会主流本质的反映,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表现为对抗性质,而是非对抗性质,只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推出,刘斌同志主编并有黑龙江省各路精兵强将,理论工作、决策部门实际工作者和政策咨询研究人员共同参加撰写的《中国宏观政策研究》,在目前众多政策研究的论著中是一部力著。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一种体系,它是由根本制度、具体制度和政策、法规、规章等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政策又分为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微观政策。作为社会制度体系构成的政策,主要是宏观政策。因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它奠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社会主义为之提供环境和条件,科学又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很注意运用科学技术建立生产力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也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过去两个千年的发展历程存在的巨大落差可称之为"千年反差".造成"千年反差"的根本原因,并非中华民族智商滑坡,或者中华传统文化不如西方传统文化优越,或者是某个偶然事件所导致.科学技术发展问题首先是制度和社会问题.造成中华民族"千年反差"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因素.政治制度在经济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当代爱国主义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相贯通的爱国主义.它和对外开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服务于统一的目的:即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现时代弘扬爱国精神必须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爱国主义和对外开放,并非对立的两极.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源于对祖国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由于历史的原因冲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阶段,我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素养、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臣,而且与周边一些国家也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形成,正是因为闭关自守.今天,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的开拓,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信息网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能够最终实现,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不会停滞不前。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带来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变化。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武装头脑,观察社会问题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举世敬仰的自然科学家之一。他通过对科学为何会由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深入分析,发现科学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资本主义内在本质所具有的盲目性加速了科学的盲目性,甚至使科学本身发生了扭曲,从而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走向。如果要改变科学这种错误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从教育入手,这对我国如何办好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是由物质性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三者构成的整体。社会制度是联系物质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的中介。从社会文明的意义上说,制度文明是联系、沟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媒介和桥梁,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介地位。由于制度文明的中介地位,在社会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表现出双向沟通和协调的功能。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对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具有沟通和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20.
越共十一大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是越南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为此对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从提升国民民主素质、健全民主法规机制、革新民主运行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