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C市为例,在分析其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最后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此外,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三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对社会和谐造成一定冲击。分析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骆家林 《学理论》2010,(27):72-74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调整,使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暴力性、破坏性等特点,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破坏社会稳定。适时掌握准确的情报信息,是积极预防和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置策略,把握好处置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7,(1):92-96
随着旅游群体的增加,涉旅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涉旅群体性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地形象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社会工作和生活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留下了隐患。基于对"7.24张家界涉旅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化解涉旅群体性事件的策略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诉求表达渠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健全现场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政府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需要掌握群体信息传播的规律,注意一些技巧与方法。一、及时更新信息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信息传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群众接触、理解、关注、记忆的重点是有选择性的,是随时、随地、随  相似文献   

8.
从近年来我国群体事件的处置来看,导致事态失控的政府回应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较强硬的措施加以应对,另一种则是无回应,即有关部门对事件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文章通过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而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因素,不必以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待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抗争。这样的视角也是政府在回应、处置群体事件的政策制度方面得以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给政党执政和政府维稳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通常以网络诱发型、现实触发型和网内外联动型三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均不同程度地聚焦于捍卫公民权利、追寻事件真相、拷问政府良心和责任及表达爱国热情。这些以现实性的公共事件生成网络舆论,以舆论制造为手段进行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性。因此,从政治引导、法律强制、技术监管和道德约束四个维度,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一整套综合治理框架,将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规制"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1.
罗筠 《行政论坛》2012,19(3):16-19
在我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从地缘环境入手切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有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突破口。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件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县域的地缘诱因,包括特殊地形、地理位置、特殊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地缘群体四个方面会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因此,在当前的县政治理中,有关部门必须摒弃县政治理中的"单极"思维和"激进"倾向,采取一种多维、系统、理性、审慎、成熟的改革观和建设观,通过地理空间的合理重构和制度改革,创造安全的能够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空间环境,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它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聚焦点,闹事群体采取冲击铁路、拦车断道、聚众上访等方式,向路地党政有关部门乃至中央施压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探索有铁路公安特色的铁路站车群体性事件处置新战术、新方法、新预案,运用处置战术,对于预防和处置铁路站车群体性事件、打造平安铁路站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伟 《学理论》2009,(30):31-32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根本动因,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本文从利益视角剖析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5,(6):73-78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有利于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但它极易演化为现实群体性事件而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秩序。现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因素缺失,主要表现为网络法律规范不健全;行政法治机制不具体,网络对话法律机制不足,网络预警法律机制空缺,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滞后;司法追究机制不明确。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法治的合理路径,确立法律治理的基本原则;构建法律治理的制度体系;健全行政法治机制,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行政问责,完善执法协调程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推动司法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增强网络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0)
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数量多,对华渗透手段多样,具有欺骗性、迷惑性。"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多发,危害大。需采取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坚守网络阵地,主动开展网络舆论战等措施有力预防处置"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周月波 《学理论》2013,(6):15-16
群体性事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学的发展概念。群体性事件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发展,它既发展了社会理论,也创新了政治发展理论尤其是民主转型理论。把群体性事件作为政治发展特别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并把其放入民主发展理论的范式转换中来思考群体性事件的含义、特点、过程及其与民主进程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康德颜 《学理论》2010,(8):87-8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传统现实社会结合的产物。由于它传播快、波及广、容易被激化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然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又是疏导民众情绪,是倾听民意的窗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平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因势利导使其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国内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现有的国内学者和理论家在经历十多年的研究后进入了"工具困境"时期。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和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引入到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来,通过社团结构分析、网络动态演化和沙堆模型来解构和分析群体性事件从生成演化至最终爆发的过程中,利益群体的结构变化及相互之间信息传递等相互作用的传导。并在新理论视角的分析下,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政策建议,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常规网络舆情的特征,在演化逻辑上它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异化、延续和淡化五大阶段,这五大阶段是前后相继和不断演进的。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积极应对和有效监管,必须从理念和策略上主动作为: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努力提升有效监管的基本能力,不断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由临时性关系行动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注重对外动员;而由熟悉的人际关系群体发动和参与群体性事件,其动员则既有对内动员也有对外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