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需要,可率先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都市示范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新文明形态,要求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准则,健全完善健康有序的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建军 《理论视野》2007,(12):18-20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社会形态,这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生态思想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读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国家意志,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协调各种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代价,必须让位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文明,因而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系列作品深刻地阐释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其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马克思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既相互继承,同时又紧随时代。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冬 《求知》2004,(2):37-3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和  相似文献   

10.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确立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和谐发展,展现在四个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多维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的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回顾这些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再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又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红宇 《学理论》2010,(21):112-113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将为中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树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没有生态文化的广泛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就不可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深入持久。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内在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趋势的综合规律,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及其未来前景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主要包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的规律、坚持以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心的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规律、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推进全球生态安全共商共建的规律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地球家园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周军军 《党政论坛》2013,(21):53-55
理清生态文明素养的丰富内涵,是提升国民生态素养的前提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国民更加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聚集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基于中国梦的理论视域,国民生态素养至少涵盖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5,(12)
<正>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此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从文化角度看,生态文明实质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形成以前的思维是一种与“原生形态文明”相伴生的原始生态思维,它集中地体现了原始生态价值思维、原始生态劳动思维和原始生态和谐思维。深入发掘这样的生态思维的原始坯胎,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启示:第一,人既是原始生态思维的主体,也是连接自然环境和“原生形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提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培养生态人;第二,原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型劳动对于我们改变生产方式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第三,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思维到人与自然相疏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蜕变过程,可以预见人类“从原始生态思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达到现代生态思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