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部地区(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分析表明,湖北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等有利务件,在中部六省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总量位次居前,成为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
<正>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而速度与效益协调运行便是其中值得探索的带共性的问题之一。下面,先从湖北后十年经济发展中如何保持速度与效益的协调运行问题说起。  相似文献   

3.
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正在全面推进,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支点建设的重要引擎。开放型经济包括经济开放度、外贸进出口、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对外经济合作等多方面指标,通过与中部其他省份的比较,客观考察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有助于更好地扩大湖北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之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特别是近几年来,西部地区提出“沿边开放”、“资源开发”的战略,使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引起人们的注目。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全国区域政策、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紧迫了。这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完善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体系,也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年来,中部地区各省市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做了大量的研究,都确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但是,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它在全国经济分工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国家在整体上对中部地区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政策,特别是如何根据中部各省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现状以及发展目标,对其采取一些符合区情特点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武汉看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其中,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是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文章还就如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部地区的塌陷与崛起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给中部地区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但也意味着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再次失落。在此之前,中部地区曾对在21世纪成为国家开发战略重点抱有很大希望,不少学者和政府官员基于中部地区在  相似文献   

7.
薛振忠 《新东方》2009,(12):26-28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滨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海南岛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及质量。面对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如何发展?笔者围绕两者的关系和加快海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经济社会引力场与中部战略经济社会引力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经济社会系统。在这个引力场中,确实存在着梯度差,这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梯度差,是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呈点状分布,而不是呈面状分布的。简单地把我国生产力空间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和三大梯度,是不科学的。就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广东仅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惠州至汕头的沿  相似文献   

9.
<正>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是运用产业政策指导经济工作,实现由过度的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转变,这无疑给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中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中部地区如何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经济与税源、税收的分布状态通过结构性分析,我们认为,湖北省经济、税源、税收基本形成了以传统工业为依托、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武汉市为龙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并重的格局。—地域分布呈现出以武汉为龙头,以荆沙、襄樊、十堰、宜昌为依托的“一头四足”式的格局。1993-1995年5市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强,而其他8个地市州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5市占全省两税收入的比重为74.2%,与其经济实力基本适应。其他八个地方两税所占比重只有25.8%。其中武汉市在工业总产值、两税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据此分析,我省经济…  相似文献   

11.
12.
湖北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具有特色,但经济和社会相对落后。应利用好绿色资源,进行科技、经济开发,处理好生态建设、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注意特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加速推进工业化(一)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湖北经济发展可供选择的三种模式一是大推进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进行计划干预,使本区域内各产业间、各地区间均以相同的或比较接近的速度平行推进,以实现各地区、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这种“平衡增长”的手段是发动“全线进攻”,即在许多产业部门同时投资,这样既可以使不同生产部门相互支持、补充,弥补单一部门或个别企业力量的不足,又可以提高人均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北社会科学》辟出专栏,讨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已历时数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对于中部数省来说,这既是一个具有现实紧迫性,又具有深远战略性的问题。说它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点也不过份。因为随着上海经济区面对全世界的开放,将带动长江中下游在下个世纪的腾飞。中部地区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中部兴,则中国兴;中部崛起,则中国崛起。”因而研究中部经济的发展问题,自然不能就中部谈中部,而是要研究全国的“中部”、二十一世纪的“中部”。这就有一个理论的视野和方法问题。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应该采取“纵横交汇”的研究方法以及“软  相似文献   

16.
柳金旗 《政策》2012,(10):59-61
我省民营经济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塑造"黄金十年"核心优势的重要支撑。民营经济在进一步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上都已进入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湖北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重要机遇,深入改革创新,推动民营经济步入十年...  相似文献   

17.
蔡思复 《理论月刊》2001,(11):56-57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来的宏观数据的深入分析显示:从投资效益讲,中部地区投资效益最好,西部地区投资效益次之,而东部地区投资效益下降;从投资乘数讲,东部地区投资乘数最大,中部地区投资乘数正接近于东部地区而是西部地区投资乘数的2倍。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开发西部、建设中部、调整东部”时期。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建设投资。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具有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所决定的市场优势,我们要把市场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湖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产业集群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取得地区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中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中部地区应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海 《创造》2003,(8):31-32
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实践观念的形成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不能凭指示、命令去办事,还必须把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小而化之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这样层层推进,逐层细化,才能使正确的理论真正赋予实践,也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事实上各级领导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实践观念。这样才能引导本地区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景哈乡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一个哈尼族乡,位于允景洪城东南36公里,与缅甸一衣带水,边境线长34公里,是景洪市唯一的边境贫困山区民族乡。当地乡…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我国中部地区经济面临着新的形势、问题和发展机会,其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认为,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应着力解决的. 一、重点开放工业区位我国中部地区是由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构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由于地理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