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继立  年志远 《求索》2011,(4):9-11
企业控制权是企业理论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理解企业性质的关键。文章围绕契约理论中企业控制权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首先综述完全契约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的观点,指出完全契约理论对企业控制权内涵规定过于狭窄;其次,对不完全契约理论中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企业控制权存在范围的研究进行分析;再次,阐述不完全契约观下的企业控制权研究,重点分析了GHM理论对剩余控制权的认识,并对与GHM理论相关的企业控制权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对基于契约观的企业控制权研究进行评述,分析了目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和难题,给出造成困境原因,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可能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权益资本所有者拥有资本控制权、剩余索取权 ,并承担负债清偿责任 ,是人格化的资本。但国家作为权益资本所有者 ,难以充当资本化的人格。如果国家直接掌握资本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则死 ;如果国家放弃资本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国有资本人格就会异化 ,企业则乱。要使国有资本营运跳出以往的怪圈 ,必须将国有权益资本改造为国有债权资本 ,实现国有资本人格化  相似文献   

3.
要素所有者个人财产权利的交易形成了企业财产权利。个人财产权利和企业财产权利的行使同样受市场竞争程度、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政治法律制度和技术进步程度、财产权利的界定和分解所限制。这种限制形成了分配企业财产权利时各要素所有者不同的谈判力 ,由谈判力不同以及个人财产所有者地位不平等 ,形成了企业内部分配企业财产权利的结构和关系 ,即企业治理结构。最优治理结构是一种责权利和风险对称的动态谈判机制 ,体现在具有动态适用性效率上。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郭毅 《求索》2004,(12)
剩余控制权作为一项因企业不完全契约而产生的独立整体性权利,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清晰的事前契约分割的。现代产权理论在企业经营的绩效与监控双重目标上陷入企业剩余控制权统一还是分割这一困境,导致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不完全契约理论范式和静态分析方法论特征。尽管团队生产和委托——代理等理论力求通过修正绩效目标克服这一困境,这种努力也只能说是对矛盾的回避,而不是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具有"组织"和"契约"两重属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治理框架下的企业控制权具有"股权"和"资源控制"二个维度,并对此展开分析,同时利用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资源控制权是企业家才智实现的必要条件,内生于企业家在科层中的特定位置,没有明晰的权力边界,"权力真空"的存在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股权控制权通过正式规则由组织授予,边界清晰。不同维度的控制权激励效应不同,股权控制权由代表股东的董事会设计,更多地提供"参照点"激励作用;资源控制权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可能正向激励,也会产生逆向激励。  相似文献   

6.
颜华 《求索》2011,(9):17-19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投资结构是探讨项目所有权分配问题,其本质是通过契约形式进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通过分析投资结构中的契约形式,探索投资结构中各投资主体缔约的基础问题包括风险分配的问题和契约形式多样化的问题,从而提出投资主体基于投入要素的契约关系形式,即基于权益资本、债务责任、其它专用性资产和信用的四类契约关系,并在风险一收益一成本原则下提出四类契约综合治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租赁经营制,作为一种把资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立的契约经济关系,对于增强中小企业内在活力,提高企业素质,建立企业合理经营机制,具有人们始料未及的积极作用,在当前以提高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应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分布以及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分布两个基本原则。因此 ,“股权至上”企业治理模式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难以成为国有股份制企业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而“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模式”一方面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风险状况和相对地位的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也充分关注了国有企业的独特性 ,因此 ,这一新的企业治理模式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企业是一个创造合作剩余的组织。合作剩余来自于企业创造的经济租金,它按照要素谈判力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要素谈判力包括效率和权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要素在创造企业合作剩余中的边际生产率;后者包括资产的不可分离性、要素产权特性和要素市场竞争状况。随着承载企业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合作剩余中的分配份额也会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交流》2005,(4):39-39
1、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契约的效率损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或其他内部人在企业价值和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拥有相对正确和相对足够的信息。而企业所有者由于缺乏对客观状态的充分信息和企业代理人努力水平的了解,从而导致契约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一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基本特征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多种经济成分在新的凝聚点上,使生产各要素以合同、契约方式达到新的最佳组合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体来说,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从形成过程看。多种经济成分各自的生产资料、资金以新的结构方式存在于统一体中,彼此之间的界限客观上已不易划清,企业的劳动者可以和不同所有制形成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各种经济成分投入的生产资料、资金已不能随意抽回。各生产资料、资金所有者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人拥有生产资料、资金所有权,但这种所有权只是一种共有财产关系中的份额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前进》1996,(10)
论点摘编托管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探索企业托管,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根据一定的法律,将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的经营权、收益和处置权等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去运作,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再配置及委托资...  相似文献   

13.
张晓旭  刘慈音 《求索》2011,(12):75-77
本文分析了公司高管团队异质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根据这些特殊性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高管团队异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博弈过程,博弈结果表明:(1)随股权的不断分散,现代公众公司实质上已成为拥有异质人力资本的高管团队与物质资本拥有者所形成的“不完全契约”,无论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多大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都少不了异质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公司生产经营的直接控制。(2)动态博弈表明,对经营管理团队进行“他者”监督,精炼贝叶斯均衡不可能达到,此时,给予异质人力资本所有者剩余分享权以提高其自我监督的积极性是必要的。(3)拥有异质人力资本的高管团队对公司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索取权,该权利可以用薪酬水平来衡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由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的契约体。人力资本有着变革性和时限性的特点;财务资本有着保守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因此财务资本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即“资本雇佣劳动”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5.
梁宁娜 《人民论坛》2012,(2):158-159
基于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保护滞后的原因,得出保护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迫切性。在企业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淡化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社会属性背景下,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如创建关系型的员工心理契约,加强监管等等,从而防止企业亵渎人力资本产权。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竹 《前沿》2005,(10):66-68
“人力”要素从古典企业中“资本”雇佣“劳动”的从属地位,发展到现代企业中“劳动”雇用“资本”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核心资本,具有高增值性、主动性、难替代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的特点。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有着同等的产权地位,应该得到相应的收益回报。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托管经营与代理风险□龙智一、托管经营是搞活国有企业一种可行的措施国有企业改革继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之后,近年来,又在实践中探索出托管经营这一新的模式。托管经营是指企业的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将企业法人的财产交由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  相似文献   

18.
唐鹏程  朱方明 《求索》2010,(11):18-20
本文在对现有关于企业本质问题的文献进行考察与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趋于古典的企业本质论点。即将企业视为一种基于要素使用权交易的生产性合作组织,其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和分享合作盈余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首先表现为一种协作生产性组织,通过这种组织,旨在追求企业合作盈余的最大化;其次,这种机制是一种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联结,其目的在于追求企业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协作生产性与契约交易性共同构成企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张明 《理论月刊》2009,(6):165-167
企业控制权不仅来源于资产所有权,它还可由对企业关键性资源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等行为而产生.控制权具有收益性,其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本文对企业控制权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了合伙企业如何借鉴现代企业控制权理论,基于企业资产所有权及关键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来合理和动态地配置企业控制权,为企业构建适宜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转移问题建立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从产权主体的人格化、增加透明度等完善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出发,考虑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国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