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实践和参与能力都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冷漠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行为不力的局面,还需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宽了大学生自身利益表达的渠道,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但由于受网络的匿名性、信息的复杂性、媒介素养的不成熟性以及自媒体系统性规范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政治参与表层化、非理性和非法性等诸多问题,必须通过规范网络秩序、提升主体政治素养和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建设等路径,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具有自身的价值性和组织性,但由于自身的认识和精力的不足,大学生政治行为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目前,大学生政治行为基本有分散自发型和组织制度型两种。为了应对政治多元化冲击,促进国内民主政体发展;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完善政治角色;提升政治教育质量,发展政治文化的需要,大学生政治行为应该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主体意识,提升政治教育质量,规范网络资源四个途径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增无减,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渴求着政治利益保障。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公明新区南村青年农民工的访谈调查,分析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政治参与认知能力不足、政治参与态度"依情况而定"和政治参与行为不积极。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保障层面、个人意识层面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缺失的对策: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表达机制;建立主动型、服务型和友好型的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充分结合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在校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之一,他们具有政治价值观形成易受网络冲击、关注内容多样化、政治评价总体负面性、参与行为具有非理性倾向和非制度化无序化参与等特点.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把有序参与设定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足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不论是在观念上、实践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存在着不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等各方面入手,以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参与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政治参与行为频发。受制于我国目前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的有限性与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转向经常发生,对社会的稳定扣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文章通过案例解析,分析了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现状,透视了政治参与非制度化转向的演化逻辑,提出在信息时代,政府应当科学地对待政治参与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拓展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监测并提高回应能力,引导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出主流政治信仰鲜明、参与意识强烈、途径多维等特点,但是也存在着信仰模糊,参与功利性、无序性及监督缺乏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拓展政治参与渠道,加强政治参与指导与监督,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这是改善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现状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财经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所在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分析和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表现方面的现状,并对如何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网络文化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的特点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网络文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根源,一是大学生经济地位不独立;二是政治参与能力不足;三是政治判断力不足。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对于其参与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以及向现代公民的转化都有着消极影响。倡导由"服从型"向"参与型"过渡的学校管理方式,健全制度化的大学生参与机制,是消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及信息平台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三大困境,即政治参与认知困境、政治参与内容困境和政治参与行为困境。对此,可以从技术、政府、高校三个层面进行应对,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参政,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新兴力量,"95后"在未来的政治参与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相关大数据和分析为依据,对"95"后大学生政治民主参与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主体责任意识更强,积极主动;参与形式多样,党团组织和行政系统是主渠道;网络参与成为重要途径,影响巨大等三个特点,并从矛盾性、自主性和整合性三个角度分析了"95后"大学生政治民主参与的内在因素。指出我国"95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仍显不足,希望能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目标出发,进一步加强青年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4.
民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握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现状是进行民主教育的前提。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民主意识喜忧并存,民主意识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足,缺乏民主实践。从高校民主教育、民主参与制度和舆论环境等方面解决大学生参与民主的问题,可以有效消除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其参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乃至未来民主政治的进程。目前,应立足于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从而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根源,一是大学生经济地位不独立;二是政治参与能力不足;三是政治判断力不足。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对于其参与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以及向现代公民的转化都有着消极影响。倡导由“服从型”向“参与型”过渡的学校管理方式,健全制度化的大学生参与机制,是消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性的内涵、表现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代中国要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建立规范制衡机制,培育网络公民文化等方面来规范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8.
民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握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现状是进行民主教育的前提。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民主意识喜忧并存,民主意识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足,缺乏民主实践。从高校民主教育、民主参与制度和舆论环境等方面解决大学生参与民主的问题,可以有效消除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有序的网络民主参与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网络民主参与具有提高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伦理意义。讨论了当前网络民主参与存在少数网民网络民主参与的理性不足、在一些舆情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舆论引导能力等问题,并认为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建设的滞后等是导致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培育网民公共理性,加强和完善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伦理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民主参与的诸多问题,筑造网络民主参与的有效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不仅是衡量高校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参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调查显示,尽管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抱有较高的热情,但在总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其政治参与意识仍存在着参与功利化以及学生组织公信力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