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束了东西方冷战之后,文化殖民主义成为当代殖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中国要抵制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必须提高自身文化自觉的力量,做到对内强化民族意识,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对外强化文化安全战略,有效地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是讨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和批判西方的“东方学”及讨论第三世界学者和艺术家内心的对抗与矛盾。它是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新现象,这些理论在国内获得了强烈反响。然而有些人囿于后殖民主义裹足不前,不能直面后殖民主义。我们应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一种跨文化的开放式姿态,勇敢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进而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奴役和抛弃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带到非洲的就是和平、文明和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非洲的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新世纪之初,中非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家间平等相待、真诚友好的典范,“中国殖民论”既没有历史依据,更不符合客观事实,完全是以一种过时的殖民主义思维来看待我国和非洲关系的发展,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妄图阻碍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扩大,进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提升对文化发展作用、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看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国文化三种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是根本依靠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20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那种将诸种“主义”的术语到处乱用套用的作法是一种非学术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播撒,“后学”与当代中国思想的互动与平面滑行,以及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问题和阐释,说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当代中国语境的复杂性和问题解决的急迫性。文章认为,只有摆脱自身的视域局限性,而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纪性和世界性的真实“问题”之中,才能洞悉“后学”问题并找到新世纪中国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义乌精神”从无到有再到向“新义乌精神”的嬗变,存有一个可资探寻的自然演绎逻辑。这个演变历程正是义乌人对自身文化传统自主自觉的过程。“新义乌精神”的生成逻辑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理论启示,即文化传统是地方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地方的现代化必需注入“地方性知识”元素,而社会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就是注入这种知识元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刘珊 《工会论坛》2014,(1):68-69
文化是融合了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矛盾统一体。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新,它意味着既要切实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和传统性,也要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多元文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态度。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西方殖民主义客观上充当了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但其进步性影响是有限的,它导致了殖民地奢侈之风的盛行和民族文化的自卑情结。马克思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文化的继承性,他根据东方各国的殖民化程度不同,在文化选择上分为“植入”型、被迫开放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型、主动学习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世界的贡献从简单的劳务、商品输出逐渐过渡到向世界提供高端科技产品、文化产品乃至中国方案的转型阶段。外交制度与民族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性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特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推进世界稳定健康发展,凸显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担当,体现出“国之大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重视道德伦理,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等传统文化观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经历了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立起完整的文化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针,实现了文化自立.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化问题深入理解,对文化规律持续探索,对文化功能充分认知,对文化精神进行研究与反思,深刻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进入到新时代,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形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等三大创新理论.从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反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其文化使命,实现全民族的文化复兴,立志建成文化强国,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修改的新党章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作出了新规定,提出了新要求,包容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丰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化建设要树立文化自立观、文化自信观、文化自觉观、文化道德观、文化人本观、文化廉政观、文化软实力观、文化权力观、文化爱国观、文化创新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具有觉醒能力、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特别是面对新环境能够加强文化的自主转型。文化自觉是党的自身文化建设的认识前提、思想基础、转型动力和重要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必须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政党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增加政党文化建设的传统底蕴以及抵御政党文化建设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是党之魂、国之魂、民族之魂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与深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正在不断的探索构筑。文化强国战略的探索历程经历了文化构筑信仰支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摸索磨合、"文化是工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四个时期后,终于走向了自信、自觉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体系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民族文化之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追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主体;继续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道路三部分组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握正确路径,要走一条科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对事实的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对事实的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深入人心、扎根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必将奠定全体人民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多彩贵州”是对贵州文化的审美诠释,已成为贵州的文化名片和形象符号。这是贵州文化自觉的又一里程碑。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强,还需深挖其所标识的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涵,以此支撑和推动构筑贵州的“精神高地”,进而冲出“经济洼地”,构建和谐发展的贵州社会。  相似文献   

18.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及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我党“三农”思想做出了一系列新贡献:“重中之重”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新的战略定位;“两个趋向”论——把“两个趋向”论断作为新形势下认识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这是新“三农”思想的理论基石;“城乡一体”论——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根本方略;“双轮驱动”论——把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衣村作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德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定位的理论 ,为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