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善治伙伴"关系的确立基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效合作的前提。在合作的基础上,政府有选择的让渡,非营利组织有选择地进入,二者秉承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原则,开展多种契约性、制度性的联合,建立起"善治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危机善款管理是危机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危机善款管理中二者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法律体系尚待健全、善款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沟通经验匮乏及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度不高等。而建立和完善"善治伙伴"关系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善治伙伴"监督机制、健全高效的"善治伙伴"信息沟通机制、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度则是走出困境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中存在法治赤字现象严重、购买缺乏界定、承担公共服务社会组织资质规范空白、合同监管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与立法冲突六大问题。建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体系、明确禁止性购买、确定性购买和裁量性购买范围标准、建立多元、公正、科学的评估体系、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多元共治已成为时代最主要的政治话语之一。加快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对于完善多元参与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提升社会管理的品质和专业化水平,带动公民有序参与和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促进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政社分开以及城乡社区自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应切实从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等方面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司法被誉为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廉洁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法律这一"公正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司法腐败情况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司法廉洁制度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要有效解决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必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司法监督体系、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提升法官遴选标准以及落实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原则,最终实现"用制度保证司法廉洁"。  相似文献   

5.
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已成为社会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自治的深入,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由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逐渐凸显。在解决组织的管理权与其成员权益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时,现存的法律制度缺乏有效路径。完善对社会组织自治行为的法律监督有待于司法介入,通过司法审查维系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保障组织成员的权益,确保法治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得以全面落实。扩大行政诉讼调整的范围为完善社会组织自治行为的司法监督提供了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社会组织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当前社会组织成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上海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构建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愿景构想,提出了"改革登记管理制度,分类指导社会组织发展"、"分类指导社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加强政社互动合作,发挥社会组织主体作用"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先行先试属于法律试行的立法模式,以人的有限理性为理论依据,试图在集体行动中形成自发秩序,是国家推进和社会推动相结合的社会改革方式。通过对"先行先试"立法模式进行制度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分析,先行先试立法模式是依赖市场主体利益而进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以法律供求均衡作为法律试行效果的检验标准;对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先行先试立法模式付出的成本为试错成本和边际成本,所获得收益为立法的学习收益和反思收益。这启示我们,需要在法律试行过程中坚持立法科学和立法民主的结合,实现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互动,从而实现法律运行的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对于建设"美丽新泉城"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存在危机。应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切入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制度,为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为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提供组织保障;以尽快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重点,为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提供法律保障;以培植人文关怀的环境、构建人文关怀的体系为生长点,建立完善农民工的精神关怀机制,为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产生是伴随着单位制度解体、政府管理重心下移以及社区建设的产物。备案制是在中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登记管理制度门槛过高,阻滞了基层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背景下应运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困境,疏解了公民结社需求与现行制度空间狭小之间的张力,扩展了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实现真正突破的情况下,无疑是我国政社关系向建设型合作关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从根本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行政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在登记管理制度上取消双重管理体制,确立"备案注册、登记认可、公益认定"的三级准入和登记管理制度是备案制度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女性化趋势凸现的时期,妇女的土地问题已超出了妇女自身利益的范围,成为关系农户家庭经营效益、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妇女土地承包权流失的原因,可以说是农村在高度依赖土地收益的情况和"从夫居"的传统文化下,形成了无性别差异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政策,产生农村社会男性对处于边缘婚姻状况的女性的排挤,导致妇女土地权利产生的诱致性因素,通过村社集体行动成为事实。因此需要以社会性别为分析框架,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将个人权利独立出来消除性别差异,改进法律规范的创设和实际执行,改变土地承包权的"户籍分配"规则,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标准,提高妇女的维权意识和维权地位,促进女性平等土地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就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所必需的"制度设计"而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如荒政——之所以是传统国家公共价值生成之路径依赖,其根因即在于此类公共行政内在之行政伦理能够转换为公共价值。此行政伦理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传统国家能够生成公共价值及其官僚体制能依此价值实现演进之内在道德根据。在学理上,它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是国家或者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通过这种组织调控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改革现在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依法明晰社会管理权界限基础上,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明确政府和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进行政执法的方式,并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法治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律师通过"律师进社区"活动、公益法律服务的社会化、化解社会矛盾、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活动等方式来真正地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当中。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制度则是实现这一基本条件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在分析利益分配制度中公平价值应有之义的同时把公平作为利益分配制度首要价值原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与"以人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公正而和谐的社会构建为配套措施,从而为社会各种利益的公正分配提供制度性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人多户"是当前户政部门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现实性难题,它的出现和发展破坏了户口登记的真实性和公民合法身份的唯一性。"一人多户"有其自身的表现形态、主要特性和产生原因。只有从组织、法律、制度、管理、机制、方法和技术上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治疗"一人多户"这一顽症。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之间有竞争才能有发展,通过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释放社会组织活力,产生能够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优秀的社会组织。竞争与合作是民主社会的两翼,缺一不可。竞争不是终极目的,从竞争走向合作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秩序优良。为此政府必须创造职能转移的环境,鼓励社会组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既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治性优势,又遵守宽容与协商的基本原则,实现社会组织间合作式的社会均衡。  相似文献   

17.
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志愿者服务体系会对活动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文中在分析长沙志愿者组织历史沿革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公众的"两型"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吸纳社会力量,助力"两型"建设、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制度保障、城乡结合,推进农村"两型"建设、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等方面对志愿者服务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检调对接机制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途径的有效突破,是"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其以古代儒家"和"之思想及现代恢复性司法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法律监督权进行了扩展和充实。文章通过剖析检察机关在检调对接中的职能定位以及检调对接的角度、模式选择,赋予检调对接以社会生命力,将其内在价值外化为社会价值,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宜春市公安局推行背景调查和跟踪回访制度,创新公安人性化执法模式,真正构建了一种和谐的警民关系,实现了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警务活动"民生化"、"社会化",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而且实现了执法对象的"受教化"、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不仅仅促进了警务执法效果的"多赢化",更加树立了警察形象的权威性、执法公信力,它在推进公安人性化执法过程中最大化实现社会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州人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公认的"温州模式",温州的民间慈善组织即是如此,但是现行慈善法律制度还没有明确对民间慈善组织进行法律规范。温州民间慈善组织在当前法律环境之中举步维艰,尚未获得合法地位,应解决温州民间慈善组织的主体法律地位及其合法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关系,从而为温州民间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