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国别、路径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前20年间发展比较缓慢.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形成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和确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国与非洲国家从政府到民间都进一步增强了深化投资合作的意愿,加之非洲国家经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治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日趋放缓的今天,对非洲的投资前景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尽管如此,对非洲的投资仍将长期面临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对非洲投资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国别、进入模式、企业应对投资风险与国际竞争的策略,中国政府应加强鼓励企业投资非洲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中非投资合作健康和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重要力量.当前,非洲在政治领域总体趋向稳定缓和,战略地位日趋重要;经济稳步发展;资源优势明显;新兴国家和西方国家关注非洲,对其加大投资力度.而非洲的发展则面临下列挑战:各国要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要持续走联合自强、实现一体化之路;亟待解决局部国家、城乡的社会动乱与治安问题,营造吸引外资的良好局面;培养善于管理的公务员队伍和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有效机制下,中国应加大援助非洲的力度,设立专门机构,协调与非洲的合作;进一步妥善解决中非合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顾建新 《西亚非洲》2008,30(3):54-59
教育援助概念的内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受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国际援助非洲教育的领域、方式和优先发展事项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援助模式也从项目援助发展到部门援助,并有望朝地区合作援助的方向迈进.中国正成为援助非洲教育的新兴力量.为提高教育援助的效率和效益,中国应强化援助非洲教育的能力建设,加强国际援助非洲教育的合作,增进与受援国之间的交流,创新援助模式,并改善援助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是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经济合作的外部动力,谋求自身发展则是内部动力.对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经济资源结构互补性的探究表明,双方的比较优势资源和比较弱势资源可以实现交叉互补.非洲葡语国家的自然资源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也有利于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和中国-葡语国家论坛的双架构机制是双方合作的现实选择,但如何使双方的经济互补潜力真正变为现实,尚需增进沟通,进行更多的战略思考.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合作的互补性及其潜力决定了这种合作的前景是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展对外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带动非洲国家的发展,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非合作成果显著,合作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然而,随着近年来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域外势力对中国在非活动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一些外国政客、媒体、机构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称“非洲须当心中国的新殖民主义”,①极力歪曲中国在非活动的目的,指责中国抑制了非洲发展,妄称“中国(在非)的主要利益是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以刺激自身出口型经济的发展”,②指责中国仅将非洲视为原料产地而加以利用,却没有为其创造就业岗位,未能确保其长期发展.更有甚者以阴谋论的心态看待中国对非援助,污称“中国对非援助弊大于利”.③这些言论和看法对中国在非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并影响到中非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春 《西亚非洲》2015,(3):33-50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非合作的政策空间正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大国日益重视非洲;另一方面,国别、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战略规划意识上升。在地区层面,非洲"2063年愿景"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非洲共同立场的重要重叠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战略聚焦;在全球层面,中国参与2015年后议程的执行与全球伙伴关系的获益结构对包括中非合作在内的中国外交有着结构性影响。有关非洲的地区和全球性发展战略规划的相互重叠与冲突,使中非合作的政策空间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下一阶段的中非合作应充分重视其政策空间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对非战略与非洲地区和全球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中非合作与非洲脱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供非洲参考和借鉴。中非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帮助非洲脱贫亦可发挥主体作用。中非在人才培养、科技和医疗方面的合作也都有利于帮助非洲脱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成立表明,中国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消除贫困事业。中非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加强,将对帮助非洲脱贫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40多年来,中非农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一种关于非洲农业发展和中非农业合作理论知识的积累机制;没有注意项目的典型性,没有把先期项目的经验教训应用在后期项目中,合作项目缺乏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像中非双方期望的那样,把中国发展农业特别是在宏观上管理农业的经验进行成功的移植,限制了对非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1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应注重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项目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大多非洲国家是基于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国家,但近30年来中非农业发展成就迥异。影响中非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历史文化背景;农业技术生产模式;农业发展战略、政策和执行能力;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外部学习机制和外部支持状况。中国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扩散体系等方面,值得非洲国家借鉴。在未来中非农业合作层面,中国应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农业研究与推广支持体系建设;加大对非洲农业发展领域的投资;探索中-西-非三方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及援助等均不断增加.但是,中美在非洲没有寻求互补、互敬、互利的合作模式,而是互相指责对方在非洲的行为.同时,中美对非政策的差异性也日趋明显.两国在非洲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认知上的战略冲突.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存在实际上是互补、互利的,都有益于非洲的发展,双方理应加强对话,增进合作.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南非斯泰伦博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庆祝中国-南非建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在南非外交部长德拉米尼·祖马博士对南非21世纪构想之畅谈、南非工业部长对于"南非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的介绍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有关"南非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言中开始.研讨会主要分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下称"计划")与中非合作前景、中南关系、非洲政治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非洲发展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洲等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非洲的人力资源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在日益加深,这种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合作大大超乎西方一些发展机构的预想。在中国的发展话语中,中国将自己定位于发展中国家,似乎是为了避免与非洲之间形成“捐助者-受援者”这样的不对称关系。另外,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以双边关系为主,强调的核心是互利互惠。中非人力资源的合作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合作方式主要有教育项目合作、师资合作,以及在中国对非洲国家人员的各类培训。中国当前与非洲展开的教育合作方式特别体现了这种“双边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非洲政局稳,经济持续增长.随着中非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广大中国读者了解非洲的需求正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非洲援助是中非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中非关系的利益面,也是中非关系的责任面。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发展援助潮流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提高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加强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拓展对非洲援助安全内涵等新挑战。当前中国对非洲援助面临五大"战略平衡"问题:援助国和受援国双重身份的平衡;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平衡;不干涉内政和参与非洲内部事务现实需要的平衡;加强透明度和保持对非洲援助的主导权之间的平衡;双边与多边援助合作的平衡。未来对非洲援助战略应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总体战略,适时调整援外体制,满足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推介中国发展理念和经验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参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由军事合作扩展至领事合作、在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及在非洲之角的护航行动等。出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海外侨民及企业的安全问题需要,以及基于非洲存在的暴力袭击、恐怖主义及海盗猖獗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决定了中国未来将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在中非安全领域合作中,中方需解决好理论研究和政策决策等问题;尽可能支持非洲国家的主导权,按非洲国家的意愿解决非洲问题;强调和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功能;加强与西方国家沟通与协作;关注非洲安全问题的标本兼治,帮助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减缓非洲债务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减免非洲债务的举措.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非洲减债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所在.作为国际减债的新模式,中国对非洲国家实施的减债举措,有利于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善其融资环境,深化中非经济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减免非洲对华债务,符合中国和非洲人民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非洲的文化战略:重要性、前景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济与政治领域的合作在中国与非洲关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文化因素在中国对非洲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并非像双方经济与政治交流那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忽视它在中国对非洲战略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中国领导人在对非洲政策中对文化元素的关注态度;文化交流在中国对非洲重要官方文件中的中心地位;中国在与非洲国家交往中使用的得体语言,上述3个主要因素将推动中非文化交流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冷战的结束为界,对印度与中国在对非关系上的合作与分歧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印对非政策差异、中印边界分歧和国际格局三个因素,影响了中印两国在非洲问题上的合作。发展中大国印度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的合作,对于增强亚非团结与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21世纪,印度与中国在对非关系上的一些分歧,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国在非洲的合作和中非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洲储量丰富且具有多种优势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引起了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石油争夺中的新焦点。作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活跃行为体的跨国石油公司更是在非洲展开了激烈的能源角逐,在其具体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各自母国在非洲的能源战略博弈。美欧日等大国及其跨国石油公司凭借其传统优势,在非洲能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应继续加强与非洲的全方位合作,在共同维护非洲稳定和安全、促进非洲发展的前题下,改革和创新中国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东 《西亚非洲》2003,50(3):66-72
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大趋势。非洲法律的多样性影响非洲各国之间、非洲国家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 ,且阻碍非洲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非洲国家应毫不迟疑地排除不利于经济合作的法律方面的障碍 ,且应在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实现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与协调。在现实中 ,非洲各国通常采用统一法和示范法进行国际商法的统一与协调。此外 ,还必须重视比较法的作用。相对而言 ,非洲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应首先在区域内进行 ,有些事项可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同时进行。截至目前 ,非洲商法协调组织在非洲国际商法的区域性统一与协调方面成果最显著。可以认为 ,非洲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之路是漫长的 ,主要任务只能由非洲人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