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历史观这一问题上,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受偶然性逻辑支配的,其动力是"话语"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主体是多元主体而不是工人阶级。实质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范建锋 《前沿》2011,(14):181-184
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影响,我们往往从客体角度去解读历史,把历史定位为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历史生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历史不过是围绕人的目的、按照人的需要进行的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和延续。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为了实现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生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在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部社会史就是人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看成是社会进步的目的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各种观念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历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真正主体。社会历史就是生生不息的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  相似文献   

6.
罗芹 《新东方》2012,(6):54-58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人既是信息主体,又是信息客体,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人影响信息环境,也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如何应对各种信息对人们心理、行为、生活、工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当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出发,人们应该从六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成万上亿的各类建设人才 ,他们正在华夏大地上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创业建设活动 ,并将这种活动不断地融入实现我国民族振兴的历史巨流之中。从人才自身的全部活动的内涵来看 ,其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包含着两个方面 :其一是成才 ;其二是创业。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 :任何单个人才的成才和创业活动 ,如果不同社会进步事业相结合 ,必将一事无成。因此 ,任何人才的成才和创业活动绝不是孤芳自赏或自得其乐的个人私事 ,而应当成为社会历史运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任何人才的成才和创业活动 ,只有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结合 ,才能获得经久不息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一、人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时间、地域的人的总体,由特定的数量、素质、结构组成,进行着相对稳定的人口再生产,完成发展自身和世代更替,客观上存在着怎样更为合理,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三个重要部分。其中人口数量的适度发展是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们头脑并在人们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思想观念作为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外界事物不是同一的东西。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现实的客观对象,使对象发生为观念所决定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习俗等,都会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实际上是社会历史实践的首要的和关键的环节。因此,考察社会历史的运动,从分析观念变革及其所产…  相似文献   

11.
人是历史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能动的、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根据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作如下划分。一是潜在主体和真实主体。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时才由潜在主体成为真实主体。二是积极主体和消极主体。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阶层属前者,而腐朽没落的阶级、阶层则属后者。三是自在主体和自为主体。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恒定主体,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从自在主体走向自为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的整合: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亦即主体对客体的兴趣、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对这一关系范畴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然而,政治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反映政治价值关系的各种具体见解、观点及态度等。政治价值观念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会反作用于人的政治活动过程,成为对人们政治活动起导向作用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框架,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从而也就规约着人们对于政治生存样式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择取,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进程的向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新制度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之我见●章克团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是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  相似文献   

14.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5.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对象世界为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飞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在追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的建设,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已是大连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6.
张国新在《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知识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理由如下:首先,知识必须受主体的制约。人是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主体。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处于不同的民族。阶段和集团的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因而决定了主体对知识利用的目的、方式和途经都有所不同。知识经济可以改变人们对知识的利用方式,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人们利用知识的目的。其次,知识经济的运行不能脱离物质资源的分配基础。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覆盖式而不是取代式的发展。知识经济革新了…  相似文献   

17.
黄生成 《前沿》2012,(16):86-87
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像其他一切经济主体一样,农村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既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约束.农民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领域,它受社会的包围和约束,只是社会的一个“次集合体”.除此以外,农村经济活动之所以受社会文化约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每一个“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人,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社会是人类即将迈入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创新,创新的主体 是脑力劳动者,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真正源泉。知识经济社会将不仅使人的主体地位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等方面普遍得以巩固,而且提供了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对开发人的创造力有利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在西方所进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荣膺榜首,超过爱因斯坦、休谟、康德等人,成为最受西方人尊重和敬仰的思想家。这样一种理论地位的获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非常厚重而深刻的原因。一是马克思破解了人类历史之"迷",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人们自身所生活的社会历史领域,在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