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2010,(10):4-7
毛泽东爱读史,也最善于读史。他和许多著名历史学家往来密切,注重帮助指导历史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和研究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学家们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历史知识和渊博的学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史学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毛泽东。范文澜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阅读、批注、评论、运用“二十四史”,常常体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鲜明观点.对毛泽东揽史,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不回避,甚至有意彰显像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的读史情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史观,对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线索进行整体评述;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对“二十四史”记载的内容,采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琦 《党的文献》2011,(1):120-122
毛泽东爱读史,而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读《二十四史》、古诗词等文史古籍的批注、评论。这些读史批语,一个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注重品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读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毫无疑义,作为大政治家的毛泽东决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和运用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各种启示,来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服务,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古为今用。这也是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的志趣和目的所在。而他的读史品人,就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志趣和目的。1969年6月3日,毛泽东在武昌读《南史.陈庆之传》时,写下一条令人浮想联翩的批语:“再读此传,为之神往。”陈庆之是一员名将,但其事迹在历史上并不算十分突出,毛泽东之“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勤政观和廉政观王有旺,程晓杰做一个称取优秀的国家公务员,不能不读史书,然则为什么读史?如何读史?本文或许能给读者一种启示──编者认真研读《史记》,就可发现司马迁的勤政廉政思想极为丰富和精湛。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达他这方面的思想及观点,而是通过"寓...  相似文献   

5.
王香平 《前线》2011,(10):57-57
近来读到一本好书,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治国,与读史——领袖人物谈历史文化》。该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我们党的领袖读史、鉴史的认识和论述,集大成地汇聚了领袖人物读史、鉴史的感受、体会。在灯下静静地翻阅这本书,细细品味领袖人物的所言所论,不禁为其精彩之处拍手叫绝,也得到了深刻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6.
读史使人明智。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民公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读史的方式,学习、通晓和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加自身素质中的历史厚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当代贵州》2011,(31):65-65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文化中国》;《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相似文献   

8.
铭记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哲学家 培根的一句名言。意在告诫人们, 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谛,认识发展 的规律,进而理性地把握今天。纪 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60周年,正是为了让人们在历史 中汲取智慧,从反思中升华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金祥 《奋斗》2007,(4):53-55
易中天、于丹、阎崇年之后.2007年初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成为《百家讲坛》推出的又一位“学术超人”.由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才播出五期,《百家讲坛》收视率再创新高。看着“读史记”收视率节节攀升.大有超“品三国”赶“讲论语”的态势。无论是阎崇年、易中天、于丹还是王立群,毕竟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这一媒介引发了日益火爆的读史热,对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的深层诱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晋 《党的文献》2011,(1):117-120
毛泽东读史,不只是读中国的,同时也读外国的,特别是对西方的历史,他也是常读不懈,十分了解的。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就是他长置于床上,经常要翻阅的一本书。他既读世界通史,也读外国的国别史。为了研究美国的历史,他曾让人从北京图书馆借阅美国历史学家卡曼和施里特合著的《美国全史》等书。他还曾经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借欧美的历史书,既“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1949年底出访苏联期间,毛泽东比较集中地看了《彼得大帝》、《拿破仑》、《库图佐夫》等十几部欧洲历史人物传记影片。斯大林知道后评价说:“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最简捷的办法。”西方的历史,毛泽东最熟  相似文献   

11.
白冶钢 《求实》2006,(Z2):34
民主的理念,即所谓的“德先生”,是“五四”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后代知识分子竭力鼓吹的“五四”精神遗产。然而,很少有历史学家仔细地审视,究竟那时人们普遍所持的“民主”观是什么;相反,倒是有许多历史学家不加分析地把五四时期的“民主”观放进“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思想史框架  相似文献   

12.
<正>对当年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成败得失的原因,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有多种分析和总结。国民党"大佬"陈立夫对"大陆沦陷"原因之见解可谓独树一帜。陈立夫身在国民党最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正毛泽东读史注重古为今用毛泽东一生好史。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的方法。一是关注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  相似文献   

14.
闲暇读史,得益匪浅。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轶事,犹如一缕清风,怡人心扉。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历史学家是最敌视哲学的。这首先是因为,传统哲学追求的是永恒不变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热衷于构建终极真理,历史学则钟情于变动不居的过程和独特的事件,寻求再现已经消失了的过去。这种学科差异导致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相互鄙视,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玩味偶然和缺乏价值的东西,历史学家则认为哲学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其次,哲字家为了构建那个虚无飘渺的终极真理,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符号置换,因此追求不变的哲学家喜欢提出自己新的观念,以致把哲学变成了语言游戏。现在,哲学不仅不被看作是获取科学真理的途径,反而…  相似文献   

16.
何谓宝?辞书上有“珍贵的东西”之解。爱宝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在以什么东西为宝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非一样;而以什么为宝,则往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想境界和志趣。近日读史,见到古人颇有一些识宝的高明之论。有些论述对于我们当  相似文献   

17.
<正>郭影秋(1909-1985)又名郭萃章,江苏省铜山县马兰村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历史学家。他七岁入私塾,靠借贷和师友资助,先后在铜山师范、无锡国专、江苏教育学院读书,阅读了不少马  相似文献   

18.
胡昌方 《前线》2011,(12):57-57
闲暇读史,获益匪浅。两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往事,令人感慨万千。犹如一缕清风,怡人心扉,沁人心田。  相似文献   

19.
韩璐 《北京党史》2007,(2):11-13
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最著名史学流派之一,以法国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为代表。这些历史学家把总体史和跨学科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  相似文献   

20.
读史、论史、鉴史,是毛泽东很注重的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不仅体现在他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也渗透在他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