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演,规模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凸现。朝觐之风波及全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傩、雩、蜡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过,对这三种祭祀活动,孔子的态度并不相同。总体说来,孔子对雩祭、蜡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傩祭,其态度则以排斥为主。雩祭是为了祈雨,它关乎百姓的生计和福祉;蜡祭则是年终祭地、庆祝万物功成的活动,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傩祭所驱除的对象是疫鬼、殇鬼,这在孔子看来不仅是无稽之谈,而且也并不像雩祭那样可以有直接的成效。孔子对三种祭祀的不同态度,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2)
<正>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在传统民俗节日进行集体祭典,营造了良好的民俗文化旅游氛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展的蒙古族传统祭火活动,成为集中展示蒙古族文化的一道盛宴。在庄严和神圣的祭祀活动中,身着盛装的蒙古族同胞和四方来宾欢聚一堂,吟唱诵词诵歌,敬献全羊供品,祈求火神赐福五畜兴旺、无病无灾。悠扬的蒙古长调、庄严神圣的诵词经文、肥美的全羊和各色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炎帝祭祀,远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传统,近承元明以来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趋于成熟、完善和定型.清代的炎帝祭祀,大体有帝王庙祭、传心殿祭、先农坛祭、先医庙祭、炎帝陵祭等不同的形式,而每种形式都各具自身的特色.帝王庙祭,是把炎帝视为历代帝王统绪的开创者而加以祭祀,反映的是治统的传承;传心殿祭,是把炎帝作为先圣先师的代表之一予以祭祀,反映的是道统的传承.如果说帝王庙祭反映的主要是治统的接续,传心殿祭体现的主要是道统的传承,那么对炎帝陵的祭祀则代表了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先农坛祭和先医庙祭,分别是将炎帝作为古代教民稼穑的农神和发明医药的先祖予以祭祀,重视其时社会民生作出的创造和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及其所代表的炎帝文化在清代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扬,俎豆馨香、跪拜礼仪之中,体现的是传统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3月19日,百里杜鹃景区举行大型彝族祭花神仪式,千余名彝族同胞聚集百里杜鹃金坡景区,参加神秘而隆重的祭花神仪式。仪式上,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虔诚地跟在毕摩的身后载歌载舞,感激索玛花为彝家儿女带来春天的希望。据了解,在彝族众多的传统祭祀活动中,祭花神是必不可少的,仪式通过"请花神、唱花神、跳花神、送花神",  相似文献   

6.
1948年黄陵县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每年于清明节举办祭黄帝陵活动,直至1964年中断,并于1979年恢复。在这一祭祀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对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通过祭黄帝陵,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推进统一战线工作;传达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目标,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这使其成为当代中国仪式政治的一个鲜明样本。  相似文献   

7.
小卡片     
<正>知识窗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神、月神被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  相似文献   

8.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6,(2)
正春节在蒙古语中叫"查干萨日"(chagaansar),和汉族一样,它是蒙古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说起查干萨日,无论是气氛还是节前准备,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蒙古族传统祭火日开始(也有部落和家族在腊月二十四进行祭火)。祭火仪式,一般在太阳落山的傍晚时分进行。首先在白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灶子里点燃新火,待火势旺盛由户主或主持祭祀者开始诵读祭火词,同时由家中成员把用五彩布条装饰好的胸骨、阿木苏(专门在祭火日做的一种饭,在肉汤里面煮的干粥,  相似文献   

10.
凤妩 《廉政瞭望》2024,(5):48-49
<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每逢盛大的传统节日,总能看到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今年春节,就以福建游神文化最为出圈,现代城市的繁华与传统习俗的热闹交相辉映,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实际上,游神文化只是福建丰富的民俗活动之一,福建民俗内容极为丰富,信仰体系非常庞杂,涵盖多种神灵和信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祖先信仰、自然信仰、女神信仰、瘟神与王爷崇拜等信仰。  相似文献   

11.
乌兰  杨福瑞 《世纪桥》2011,(7):22-23
随着红山文化中晚期祭祀遗址神性资料的不断发现,红山文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红山文化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中是最具典型的,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包括了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形成了红山文化祭祀场所的固定化和专门化,祭祀活动的制度化、仪式化、神秘化以及祭祀用具的礼器化等特点。成为中国文明起源发展过程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2.
<正>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赋予清明节以追思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公祭黄帝中华民族一直有祭祀黄帝陵的传统。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在经历十年内战后,首次各派代表共祭黄帝陵,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决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委员张继、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毛泽东、朱德特派代表林伯渠,各自携带祭文,同步登上桥山,在中外记者的镁光  相似文献   

13.
侯敏 《实践》2008,(5):51-5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诸如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民间传统知识等等以及民间约定俗成的"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8)
<正>2014年6月10日至11日,内蒙古敖包节推展活动启动仪式暨巴特尔乌兰敖包传统祭祀活动在鄂托克旗举行,拉开了打造蒙古族统一节日的帷幕。推展活动前后,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的蒙古族群众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敖包祭祀活动。资料显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除内蒙古外,其余4个自治区均有自己区域性的节假日,在推展活动前开展的节日文化问卷调查中,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其范围则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贯穿于文化旅游的始终。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可以使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譬如:婚俗,可以让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婚姻制度发展的过程;服饰民俗,可以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状况,甚至美学要求;建筑民俗、节日民俗、饮食民俗等等,都是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文  相似文献   

17.
一、遗产现状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沿河土家民族与苗、汉等民族密切交往,巴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使土家民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过赶年、牛王节、六月六等节庆,祭祀土王、敬奉祖先、笃信土老司等习俗,傩堂戏、摆手舞等文艺,挑花刺绣、木石雕刻、竹藤编织等工艺,依然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天坛始原名天地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当时的北京内城正阳门外,总面积273公顷,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 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明清时祭祀每年举行3次,由皇帝亲自主持,正月上辛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到圜丘坛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到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  相似文献   

19.
正一、遗产现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沿河土家民族与苗、汉等民族密切交往,巴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使土家民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过赶年、牛王节、六月六等节庆,祭祀土王、敬奉祖先、笃信土老司等习俗,傩堂戏、摆手舞等文艺,挑花刺绣、木石雕刻、竹藤编织等工艺,依然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逛庙会、送春联、品年俗、看"村晚"……精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既满足了群众的节日需求,又充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各地百姓送去了浓浓的年节味道和欢乐的民俗大餐。2018年春节期间,为丰富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贵州各地开展逛庙会、送春联、品年俗、看"村晚"……精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讲述民俗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