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源于英国,是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肇始2004年,2009正式建立。随着实践的发展,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界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渐趋统一,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究竟应当如何定位,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律属性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期望该制度全面解决刑事被害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必须要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现行的其他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刑事被害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是刑事被害人获得救助的重要途径,对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司法实践价值,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就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救助形式、数额和经费来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规定有所不同。本文以《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简称无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简称宁夏条例)以及《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关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容(简称检察规范)为例,试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最早可追溯至36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当时的《汉穆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强盗未能捕获,被劫者应于上帝前请求其失物;窃盗发生地之城市与长官应回复其所失物。第24条规定:如生命被害时,城市与长官应赔偿其人民一名那(注:名那,是当时的金钱衡量单位)。二战以后,英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对犯罪人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充分,反之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却相对簿弱,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间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持续关注和日益加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大势所趋,目前国外已陆续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因此我国亟需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首先阐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其次对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比较法的介绍与评价,最后在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和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对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工作提上日程.从理论层面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之构建,主要包括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范围、救助机构和程序、救助立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2009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因受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受害群众,实行国家救助。对此,本文从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阐释,并从救助对象和范围、方式和标准、裁定机构及程序设定等方面对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冯智锋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2,(24):258+264
以救济的根据和性质为标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可以划分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两种模式.只有在“国家依法补偿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补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因此,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当遵循救助先行,补偿从缓的原则,即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经过几年过渡期限,再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对此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判》2012,(10):20
本刊讯(记者高绍安)"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1年,全国法院向刑事被害人发放的救助金额逐年递增,已累计发放救助金2亿3377万余元,12978名刑事被害人获得救助,缓解了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在生活、医疗方面面临的燃眉之急。"这是最高人民法院25日召开的有关人民法院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字。为切实维护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民政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每年因犯罪行为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数达到百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对国外立法经验和发展规律分析来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性质一般为社会保障性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主体范围界定、申领程序、救助资金标准等应参照这一理念做出符合国情的规定,保证救助制度的可实行性,从而达到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对由于受到刑事犯罪侵害,致使被害人及其家属生活困难,而又未能获得加害人的赔偿或其它补偿时,由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必要和适当的经济补助,以解决其暂时的生活、医疗困难的一种救助制度。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对保障人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给刑事被害人以有效和必要的救助,既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是司法文明的要求,然而现实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仍然面临重重困境。笔者所在A基层检察院对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国在追求被告人和被害人权利平衡的过程中.大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物质补偿、社会补偿及精神抚慰等)。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已开始探讨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其施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司法实务部门对此也有所考虑,甚或将此制度改革列入《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但在制度设计、立法层面上仍未有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4.
目次一、司法和司法体制解读二、腐败犯罪案件侦查权的改革(一)腐败犯罪案件的侦查管辖(二)腐败犯罪案件侦查权的制约(三)腐败犯罪案件侦查机构应拥有使用特殊侦查手段权三、律师会见权及看守所中立问题四、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一)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二)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立法模式(三)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基本设想五、审判委员会制度六、劳动教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立法上没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救济有所忽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司法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并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会签《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八部委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都开展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数据看,《八部委意见》发布后,全国各地检察院都加紧落实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从检察角度分析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既有效缓解刑事被害人及亲属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的精神痛苦和实际困难,又彰显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公平正义,具有积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效果。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施在各地、各部门仍是不均衡的。本文拟从检察视角对刑事被害人救助有关问题略陈浅见,以期对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新闻     
“因严重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严重伤残或者死亡,被告人无力支付赔偿,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赡养、抚养、扶养的近亲属无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确有特殊生活困难,将可获得一次性临时救助。”这是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中的一条规定。据悉,这一条例是我国首部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的省级地方立法。就在同一天,《山东省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也开始施行。两地不约而同采用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标志着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化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9月份,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的决定》,要求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努力使被害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暴力刑事犯并没有经济赔偿能力,他们实施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恶性犯罪后,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张君抢劫杀人案(杀死或伤害50余人)、杨新海流窜杀人案(杀死67人)到邱兴华案(杀死11人),几乎没有一个被害人获得过被告人的赔偿。而已经开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该省无法执行的刑事被害人赔偿金额高达数亿元。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努力促进该项工作得以全面试行,本刊邀请刑事审判庭的几位法官就此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对救助资金的来源、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的标准以及救助金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或许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空判”现象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回顾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在我国部分城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范围内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