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  相似文献   

2.
鱼俊清 《理论导刊》2007,2(12):70-7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探寻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特点,提出化解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项伟大战略构想,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正确引导。当前,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个和谐社会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最近,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文化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引领社会主流意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矛盾性思维,指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者应当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正视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立度;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协调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因.领导者在正视矛盾与化解矛盾的联结中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贾玲 《学理论》2009,(2):24-2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培育和谐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在求真务实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社会的制度性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近期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根本内涵就是通过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实现人民的福祉.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有制度性起点,否则,就可能在关注目标的实现中,急于求成、主观随意、左右摇摆、大起大落.在比较东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从西方行政改革理论的变迁角度.论证了公民、公民社会和政府的关系,突出了以人为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绝不意味着要求各个社会群体和每个人都在平均主义的条件下循规蹈矩,社会没有任何差距和不均衡。事实上,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是在发展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才能激发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以及每个人的创造活力。也只有真正激发社会活力,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首先,要不断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走过十年历程。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具有天然的同质性,二者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一致,民主、秩序、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价值追求一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的重要作用,通过尊重保障权利,禁止权力滥用,大力培育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以及建立道德规范体系,加快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的性别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理论导刊》2007,(12):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自从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题以来,社会学、哲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理论见解,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1.
阮小云 《学理论》2012,(4):61-6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之一,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中国到建党百年时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对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研究。针对当前对社会和谐解读的不全面性,要求正确把握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三个层次的结合上把握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这是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以承认矛盾的存在和处理为前提的,如果否定矛盾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构建和谐社会了,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的正确处理,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我国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构建社会和谐的得失成败,都与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矛盾系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注重完善制衡机制,既是事物矛盾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科学完整、良性互动的社会和谐的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义强  袁长玉 《求知》2005,(6):33-34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某些不安定、  相似文献   

15.
张书林 《学理论》2008,(2):32-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比较的问题,是我们在十七大后深入研究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既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它们的价值精髓、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等进行系统的比较。也要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共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汪早容 《学理论》2012,(22):20-2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的情况下,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缺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针对社会现实,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等方面多角度培养社会主体的和谐能力,增强自身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有矛盾,才要和谐;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一矛盾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解决矛盾的方法的多样性,既要从体制和制度方面考虑,也要从思想方面做工作。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项伟大战略构想,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正确引导。当前,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个和谐社会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最近,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记者: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都有相应的哲学基础作为支撑。您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王伟光: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出发,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发展民主政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绿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永青 《求知》2010,(8):13-15
矛盾无处不在。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也不是要取消矛盾,建立一个没有矛盾的乌托邦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