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萌 《学理论》2013,(17):15-16
从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变化,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引起的争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内容,从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关于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研究目前存在较大争论。本文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争论入手,详细论述了这一争论从正义之争到道德之争,以及之后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反观这一争论的全过程,提出对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理解必须有道德理论层次上的提升。马克思道德哲学中的道德理论属于不同理论层次,是超越一般理论层次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从个体到类的层次提升,以及从单纯的道德理论到整体理论中的道德蕴涵两个方面。从道德理论层次入手理解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无疑将为理解这一争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这对于推进马克思道德哲学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王珂英  张鸿武 《学理论》2012,(11):134-135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是之一,贫穷国家能否通过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对人类福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趋同与否的争论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对其应否合法化的问题争论非常激烈。审视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从权利和自由的基本法理出发探讨安乐死的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和立法基础进行分析,才能在得出目前立法时机尚未成熟但安乐死立法是历史发展必然的结论的前提下,对未来安乐死立法的制度安排作一设想。  相似文献   

5.
赫斯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渊源人物.国内外学界曾围绕赫斯与马克思在经济异化、货币伦理、共产主义和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关系上发生争论和探讨.如果说没有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马克思难以创立唯物史观,那么赫斯就是引导马克思从哲学话语置换到经济学话语的关键人物,早年的马克思正是在赫斯等人的基础上推进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结,并将共产主义的论证逻辑从赫斯的人本主义逻辑转换为历史生成逻辑,从而把人类解放理想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从30年代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起至今已有50多年。在这50多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对于国家应不应该干预经济和如何干预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回顾一下这些争论对认识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并从中得到某些启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李喆  曹玉华 《学理论》2009,(28):150-151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第二次争论是科学行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争,这次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的争论。此次论战在理论观点、学派建设、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学科建设,因此对国际政治学的新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此次争论的两大流派的方法论为视角,指出学科争论逐渐形成的国际关系学科的一些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8.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争论不断,并形成赞成与反对两派,争论焦点在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养老金制度、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从福利三角理论视角对政策争论进行分析,其逻辑体现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一场嵌套于养老制度中的国家、市场和家庭的现实角力。国家是最重要的责任保障主体,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是最具挑战的决定性部分,家庭因素则是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社会排斥的产生。为解决制度性、市场性和家庭性社会排斥问题,未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渐取消养老金双轨制,从社会救济向社会保护转变,并不断重视家庭扶持和孝文化的道德重塑,保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权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主题,成为超越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而受到普遍承认和接受的概念。但另一方面,围绕着人权问题,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考察中,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时代背景和原因,探究这些分歧的背后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把握这些争论的实质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钟梅 《学理论》2014,(26):61-62
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经济决定论一直是有争论的话题,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里·伊格尔顿对生产与文明的关系、历史的单调轮回、经济概念的界定等的辩驳,厘清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在"增长拜物教"的消极影响下,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明确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走出阿尔都塞"的倾向,越来越强调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和学术史效应,以及与西方左翼激进政治话语进行理论对话,"后阿尔都塞派"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我们认为更应该"回到阿尔都塞"对阿尔都塞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学术史效应应该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夯实学术史争论的理论基础和文本思想依据。阿尔都塞思想史研究应该以当代学术史的争论和政治实践效应为背景,从理论上介入当代学术政治史的争论。建立二者之间的"解释学循环",有助于建立阿尔都塞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代性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论原教旨主义和庸俗的实践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国学之争     
戴廉 《瞭望》2005,(43)
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受聘出任院长,58名新生组成2004级和2005级两个教学班,学制为六年本硕连读。从今年5月人大宣布成立国学院之日起,社会各界关于国学的争论纷至沓来,国学院成了争论的起因,复兴国学成了争论的焦点。从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行人眼里,却难免肤浅轻飘。国学到底该不该复兴?此问题恐怕不争。国学到底该如何复兴?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从一九五七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相似文献   

14.
近期,社会上围绕着国进民退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关系到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性质,如何认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及改革方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辨析和思考。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形成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宋天和  张军 《理论探讨》2004,2(6):25-2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争论的弊端,提出了"不争论"思想.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灵活运用.深入理解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争论与不争论的界限,抓住时机、集中精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世平 《学理论》2014,(4):135-136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是否施行成为争论焦点。中国政府和全国人大理直气壮、不容置疑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这种争论渐渐平息。此后,劳务派遣泛滥,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从法律上严格规范了劳务派遣制度,实现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积极财政政策曾作为一项短期的政策出台,却在其实施的近五年内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来,围绕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争论也相当激烈,本文试通过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以及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的分析,来说明我国应当在最近的两三年内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8.
陈琦 《学理论》2013,(21):34-36
"概念"是研究中的根本起点,"概念"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分野会导致"概念"争论,这种争论会导致概念混乱与不精确。而"恐怖主义"就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学术、政治和公众认知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认识了"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然而也是这三个方面限制了"恐怖主义"定义。本文并不是要定义"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而是通过对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突破点对"恐怖主义"概念界定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解云萍 《学理论》2013,(8):67-68
在女性主义不断为女性的解放而努力的今天,男性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面对男性在教育中的变化,"男孩危机"的说法被提出。从出发点、危机概念、危机的四个具体表现等三方面对"男孩危机"是否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对争论的根本问题——男孩培育标准进行了探究,进而联系当今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园中男孩的培育进行了思考,得出我们应为男孩的性别发展提供多样化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民主问题一直争论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的价值日益彰显。回顾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可谓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如今中国政府早已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