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的远古先民为孕育桂林建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背景,灵渠的开凿使桂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唐宋时期桂林城建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桂林城市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的格局。桂林山水要保持独特魅力,必须在前些年实施两江四湖工程,显山露水、绿化美化和改造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创新,找准定位,突出标志,自主创新,以和谐的建筑神韵彰显桂林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构想。使桂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对于发展桂林经济、振兴桂林旅游事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值开展临桂新区大建设,国务院批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际上是给临桂新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每一个桂林人,都应该为临桂新区的建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献计献策。这一段时间,通过在党校的理论学习,我对建设临桂新区、建设新桂林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开国元勋陈毅元帅诗云:“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这是他对桂林的极高礼赞。作为桂林人,好多人却未必对桂林的自然禀赋和千百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全方位的认识。庞铁坚先生的《推开桂林的门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下简称《门扉》)一书,为我们开启了历史之门,是我们认识桂林历史文化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4.
桂林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山水名城,有着2100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绝唱,也传颂了800年。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在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赞不绝口的同时,却少有对桂林市容市貌的赞赏之语。一些文人笔下窄小弯曲的街道,拥挤低矮的小屋,骑楼下生活的人群,似乎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桂林景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桂林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裳”。上个世纪60年代,时任中共中南区第一书记的陶铸曾提出将桂林建成“东方日内瓦”,给桂林人民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梦想。今天,梦想终于变为了…  相似文献   

5.
邓晓明 《奋斗》2006,(10):10-13
桂林山水甲天下,美在桂林东南60公里的阳朔漓江段;桂林山水垂青史,壮在桂林东北50公里的兴安湘江段。桂林有漓江的绿水秀山,更有湘江的红色记忆.湘江源头在桂林正东不过10多公里,由此向北,湘、漓两江源头逆向平行流淌了近百公里,湘江奔向长江,漓江注入珠江。这山水灵秀的桂林市兴安县,曾两次改写中国历史,一次是秦始皇在此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一次是长征之初,在这里发生了决定红军命运的湘江战役。  相似文献   

6.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统战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它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将领的统战工作,较快地打开了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努力争取桂系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发展壮大抗日同盟军;广泛团结进步群众团体和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使桂林成为全国文化救亡中心。它为我党在国统区的桂林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扩大国内外的统一战线,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争取大量的物资支援,促进桂林成为全国抗日文化中心,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加快桂林旅游和服务业综合改革的“两改”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快桂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桂林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一条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经济发展新路子。综合性、突破性和示范性是桂林“两改”共同的价值诉求。必须按照“两改”目标,先行先试,整体推进,为全国同类城市开拓新路,为全国生态资源丰富、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传统工业的同类城市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8.
王仁武简介     
《柳州党史》2002,(4):29-30
王仁武,汉族,籍贯湖南省洞口县,193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48年3月至1949年11月,任中共桂林地下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桂北游击队队员。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任广西日报社科长、桂林办事处主任。1950年6月后历任桂林造纸厂厂长,桂  相似文献   

9.
桂林近城名山洞府分布大量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为最,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山水纪游石刻占主要地位的宋代石刻遍布桂林各风景点的山崖洞壁上,数量众多的宋代石刻是当时游览活动盛极一时的直接表现,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一种时尚和普遍现象;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具特色,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奠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基础。宋朝时期桂林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山水开发营建是宋代桂林山水游览兴盛的主要原因。桂林石刻的兴衰历程也正是桂林山水游览活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始终盯住产业链的延伸。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均衡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创意产业为桂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桂林文化完整产业链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过程,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为灵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坚持创新路线,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由于敌强我弱,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文化名人及许多进步固体纷纷南下进驻桂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简称“八办”)于1938年设于广西桂林..它对内是我党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对外是我党设在国统区的一个公开合法的通讯联络办事机构,“八办”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它在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抗战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名重一时,广东与桂林文化城的渊源很深,影响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桂林文化城赖以形成的政治环境与广东有不解之缘,突出表现在广东党组织所领导的文化大营救将众多文化人抢救到桂林;二、战时,许多文化人、文化团体在粤桂之间颠沛流离,从上海到广州,从广州到桂林,从桂林到香港,又从香港经广东折返桂林,坚持文化抗战;三、广东的文化人、文化团体在桂林活动,为桂林文化城的创建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3.
桂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桂学又称广西学,是广西学术文化的简称。狭义的桂学叫桂林学,特指桂林的学术文化,主要研究从古至今桂林地区,或者说广西北部地区的学术文化及其发展,包括所涉领域的学术积累、学术气氛与学术动向,旨在概括桂林学术发展特点及学术精神,提示桂林学术思想传承历史,积极建立起立足于21世纪的新鲜的科学的桂学。  相似文献   

14.
桂林状元文化体现了广西在科举制度时代“一带河山,少壮努力,出人头地,梦想成真”的“甲天下”精神..桂林状元文化的优势积累与科举文化的长期接力,是广西成为“大儒之乡”的文化渊源与推动力之一,也是广西人走向与走进中国的政治舞台与军事前台的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15.
桂林在全国率先对外开放旅游。改革开放之初,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山水名城优势,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要适应桂林城市性质,处理好工业和旅游业的关系,让旅游业发挥主导作用。当前桂林旅游发展方向,一是以桂林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建设中华水系游览线路;二是把桂林建成世界旅游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正>“桂林山水甲天下”,全国闻名,世界知名。从电影《刘三姐》到教材里的经典课文,从20元人民币背景到《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桂林,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和美好向往。当前,桂林正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7.
建设桂林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从政策,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需要发展农产品和工作为支撑产业,桂林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整合政策扶持,科技,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种要素打开发展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介绍2008年1月17日,中国农业银行桂林北区支行向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07)桂民二终字第78号民事判决,即桂林市菜篮子工程发展中心归还中国农业银行桂林北区支行借款本金人民币400万元及逾期付款利息,桂林市食品总公司对桂林市菜篮子工程发展中心尚欠中国农业银行桂林北区的借款本金人民币400万元及逾期付款利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执行标的人民币5422404.24元。  相似文献   

19.
6月17日,中共桂林市直属机关工委在桂林漓江剧院举行市直机关“九十华诞风雨路最美桂林展新姿”歌咏比赛,缅怀革命先驱.讴歌党的领导和伟大祖国取得的光辉成就。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直机关41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涂卫东在歌咏比赛前发表讲话。图为歌咏比赛的有关场景。  相似文献   

20.
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沦陷后,经长沙到桂林,接见了1933年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刚刚离开军委政治部三厅的胡愈之和《救亡日报》的夏衍等,给他们分析了当时桂林的形势,要他们做好广西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以便开展抗日文化活动。同时,指示文化界同志们不要太露锋芒,要隐蔽工作,保存实力,作长期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