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蓄意设下的陷阱。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硬核"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统论"。这种思潮意在通过弱化或淡化意识形态,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解构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功能,最终实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思想阵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艺术想象理论在黑格尔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美学艺术想象理论的分析,指出黑格尔美学艺术想象理论的本质特点和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是西方形象思维理论的奠基人,是西方美学理论辩证地、历史地研究艺术思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终结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政策终结研究途径分为四大类,即政策阶段论、政策变迁论、政策机会论和政策比较论。这四种研究途径的理论特征、研究重点、理论设计等各有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理论解释力。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探讨公共政策终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性指南,也有助于中国自觉地形成公共政策终结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6.
伊格尔顿作为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致力于将悲剧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以及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伊格尔顿认为,悲剧是最具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政治美学的批判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他通过重新界定悲剧艺术范畴,重申悲剧艺术"甜蜜的暴力"的悲剧性美学力量,借助精神分析法重新认知悲剧净化论来彰显悲剧在规训人性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否定性"政治美学功用。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为20世纪以来现代悲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伊格尔顿还将悲剧与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相融合,来说明悲剧所蕴含的"向死而生"的政治美学启示,为指导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积极指向。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1)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食品免检制度终结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蓁蓁 《行政论坛》2009,16(2):37-40
公共政策终结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对已经实现了其目标而不再需要的政策或无效政策予以终止的行为.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对食品免检制度的终结作政策学意义上的分析,对食品免检制度终结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政策终结的机会之窗--"三鹿奶粉"事件作深入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机会之窗和政策终结倡导者是政策得以终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其物质产品充斥全球每个角落的同时,也将其精神文化产品向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扩张,致使西方文化对全球的覆盖,也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日益与欧美走向趋同.1924年,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提出了"多元文化论"(culturalliuralism),他的理论提出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会思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移,多元文化论承认差异、倡导平等、合作的思想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认可,不少国家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要用多元的区域文化来满足和丰富人类多层次的精神需求.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也将随之一体化,今天我们对油画艺术语言进行的个性化探索,就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多元文化的时代孕育出个性化的油画语言方式,个性化的油画语言丰富着多元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析了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的主要观点,反驳了其"没有出现对‘历史终结论'的最严重威胁"和"美国没有威胁全球稳定"等论点,指出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否定,但中国模式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文章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肆意发动战争,今天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美国的挑拨密不可分,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1.
马东辉 《学理论》2013,(8):153-154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指出"美学理论是哲学的分支,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而不是要指导实践"。生于清末民初的吕澂(1896-1989)平生所致力的佛学美学——即共生美学,恰是要从佛学缘起论的角度认识事物现象并指导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美学理论。而在剖析"共生美学"的佛学理论渊源及其审美指向的同时,将呈现20世纪初期"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语境中吕澂"共生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美学四讲》中,其中的美学论、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皆体现了作者对于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解。李泽厚认为,应该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与艺术;美来自实践,或曰自然的人化,真与善的统一即是美;美感即是建立新感性的问题,审美过程可分成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艺术品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不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同时存在技术崇拜、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终结发展中国家有独立性无现代化、有现代化无独立性的困境;正在终结苏东剧变以来资本主义的全球性胜利;正在终结"历史终结论"的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终结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向着平等参与、共同享有、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终结"共产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4.
张婷婷 《学理论》2010,(20):294-295
随着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音乐欣赏教学理论的研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教育活动是和艺术实践密不可分的,其艺术的形式、内容、美的享受都是通过很多艺术实践、借助于乐器、伴奏等多种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然而现在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就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维科 《学理论》2011,(30):36-38
艺术家不谈艺术品的"生成"过程,而夸大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艺术家醉心于形而上意义对艺术品的支撑,乐于树立权威而限制艺术的多样化,并最终使艺术日趋"退化"。艺术大众容易从艺术中获得满足但又盲目和感性,对艺术品的接受存在错误认知;艺术大众具有相关理论背景是艺术品成为其审美客体的逻辑前提,所以艺术的繁荣需要艺术家"提升"艺术大众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2)
电影艺术是一种新兴并深受大众喜爱的综合性艺术,融合艺术性与商品性两种属性于一体。因其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成为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调查研究电影艺术的定义、分类、特点、表现手法、发展历程等内容,在理论研究和整理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来探究电影艺术对审美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当代大学生的多层次积极的良性影响和消极的负面影响,进而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状态及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有效地对不适应新体制的旧政策予以终结甚为重要。本文以我国劳教制度的废止为例,以政策终结的力场分析策略为理论框架,分析影响政策终结的推动力和阻碍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促成政策终结的,试图完善政策终结的理论研究,希望在实践中对制定有效的政策终结策略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本质是海德格尔美学和道家美学比较研究的并深入论述了世界、大地与形象、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道家取"天地自然之象",使"道"、"气"、"象"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建构中国古典美学的的基本范畴.在艺术家的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回到事物本身"是通过"抓住"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来达到的.道家则以"虚静"、"心斋"、"坐忘"等范畴论述了艺术家的审美心胸之可能条件.关于审美超越,海德格尔以有限的出场与无限的未出场整体统一的显隐说,突破了传统的典型说.道家则以"气"、"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物象的虚实,又突出了"象外之外"的虚实.  相似文献   

19.
浅析黑格尔的艺术想象与艺术独创性理论赵伯飞想象和独创性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对美学家们最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之一。黑格尔的艺术想象理论和艺术独创性理论,是他艺术创造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他整个美学思想的精髓之一。本文拟对黑格尔的艺术想象理论和艺...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溯本求源,分析孔子对古代乐教的传承以及孔子对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把孔子"美"与"善"统一的音乐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目的是要解读孔子的艺术精神,并揭示孔子"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与境界。徐复观的这种探索,即使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