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和油榨乡直台村于2010年11月6日举办的首届羌历年庆祝活动可被视为观察羌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窗口。从"文化展演"的视角观察,羌历年庆祝活动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坚持和变化在彰显羌族移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反映了羌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2.
汪洋 《中国减灾》2013,(2X):14-15
<正>"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说文·羊部》。羌族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被记录的民族,旱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记载。不过经过数千年的繁衍迁徙,现在的羌族已经不是广义上的羌族了,而是聚居于川西北山地的一支民族。羌族作为四川特有民族之一,仍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羌族聚居地处于汉族和藏族之间,受两个民族影响在一些习俗上有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遭到沉重打击。人们关注羌族,关注羌族悠久的文化,因为他们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自1998年开始,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数量超过了因战争和其他冲突而出现的迁移人口,但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难以实现为灾难移民的灾后安置和文化适应提供可行性建议。通过对汶川地震后仅有的两个跨市州异地安置羌族村寨——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和跨破村夕格组的研究,发现羌族移民民族文化变迁呈现非均衡变化的特点。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羌族村干部积极参与以及羌族移民族群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羌族移民族群的"选择性同化"策略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变迁呈现"文化多元化"而非"文化同化"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2009年9月起,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博士生郭萍作为志愿者加入了为期一年半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CHP)组织的“阿尔村羌文化保护”的活动,此文是她参加第一阶段活动的真实记录。阿尔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是一个羌族文化村落。羌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严重损坏村寨的房屋等建筑,带来文化上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实际上,在地震前,  相似文献   

6.
罗晓飞 《前沿》2012,(11):163-165
羌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言史书。羌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羌族聚居的省区之一。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文化,其服饰尤为绚丽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民族旅游得到了极大发展.民族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强化着地方民族的文化认同.文章以羌族为例,通过对羌族旅游开发引起的相关文化事项变化的探讨,揭示了在民族旅游这样一个场域中,地方如何在中心与边缘的互动中,如何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族文化认同强化的.文章试图要证明以下现点,即:文化认同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文化认同是中心/现代性与边缘/传统性对抗的产物;文化认同是一个权力与利益多向调控的结果.是外在力量、内在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日本对羌族的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真正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爱知大学松冈正子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他们在羌族微观民族志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日本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羌族研究的梳理是为了便于我国研究人员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日本学者有关中国羌族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一步促进民族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羌语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其本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羌语也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是羌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载体,也是维系羌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羌语的传承日益困难,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使用范围正日益收缩、使用频率日益减少、使用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因此,抢救和保护羌族语言文字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羌族本身的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袁文杰 《前沿》2012,(12):161-16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颇有记载。但由于该民族没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文明都蕴藏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生产之中,这吸引着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了解和认识这个神秘的民族。笔者以羌族民歌的多元化特点剖析其构成,呈现羌族文化的综合与交织。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也是羌族社会中口述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释比和与之相关的释比文化成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极其核心的内容,释比和释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这是灾后文化重建,以及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旅游将会成为羌族地区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以羌族文化与羌族聚居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羌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与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土史教材是乡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土史教材的编写应该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和中华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此,茂县的乡土历史教材编写应着力于三个方面:基于民族认同和中华认同,系统梳理茂县的历史发展;基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选择极具羌族特色、急需保护和地震史方面的历史文化素材;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叙述、图片选择、栏目设计上尽量呈现出乡土历史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大事,关乎民族文化精抻的延续,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真正地用文化沉淀观去实施。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跟间完成.而破坏一旦形成.要挽回就极其困难,在这个层面上,要恢复被破坏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难度可以和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去恢复的难度持平,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武慧 《前沿》2012,(16):136-137
北川羌族酒歌保留着许多人类原始的艺术形态,无文字的羌族用最原始、最直接的唱歌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酒歌是北川羌族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直观体现.它有着保留、传承和发展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研究北川羌族酒歌也是研究羌族、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保护传承北川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灾后重建背景下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传承场域、传承者、可持续性之变迁,在羌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中,充分发挥羌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摆脱通过外力助推羌文化的静态保护,催生羌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生力,依靠羌族民众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为补充等途径,为羌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龙志贵 《湖湘论坛》2004,17(1):77-78,8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文化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要求。在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下 ,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功能 ,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论及的仅是狭义民族文化的范畴。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同时 ,它又反过来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从而促进或延…  相似文献   

19.
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足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或“日玛”,意思是“本地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奠基者大禹就是羌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入手,强调了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依据加拿大以语言为核心开展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在羌族地区要处理好羌语和文化保护整体性间的关系,应以羌语保护为核心来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