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帅 《学理论》2012,(11):61-62
采用关系攻击问卷和社会技能量表对广州地区共39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大学生关系攻击现状及其与社会智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一是超过2/3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关系攻击行为。二是大学生社会智力与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社会智力组大学生与中、低社会智力组大学生在关系攻击行为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由此可知社会智力是预测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研究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到各个领域,通过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将之引用到我校科研合作分析中,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以及核心一边缘结构等角度,以我校2010年的科研合作者为对象,对我校的科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评价我校科研人员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发现了合作网络中联系紧密的团体,指出了科研合作网络中核心作者的数量和所属部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同伴关系为切入点,考察社会结构异质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网络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交往对象呈现外向发展特征;流动儿童的兄妹数、成绩好坏、自身生活方式以及对城市居民态度的认知对其发展同伴关系的主动性有影响;流动儿童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对其发展同伴关系对象选择有影响。本文以实证研究回应了几种相悖的研究结论:布劳的肯定性结论与国内多数学者的否定性结论,系出自不同语境,各有合理性,但某些结论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十所高校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在现已形成的阶层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教育与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农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收益更高的职业,而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寻求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农村大学生应对现有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同时增强其就业行为的主观创造性。然而这种主观创造性由于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作用却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辉 《学理论》2009,(11):77-78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分析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发现:政府、社会、学校正式性的社会支持主要对贫困大学生以经济上的支持,但支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案主的压力。父母家庭这种非正式性支持也主要在经济方面给案主以支持,社会情感性支持较弱。而给于贫困大学生情感性支持的主要是同乡、老同学老朋友、现在的同学尤其是舍友。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经济支持力度不够、忽视情感性支持社会支持的负面影响,不同网络缺乏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7)
品格培养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拓宽品格培养渠道,以苏州农职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为例,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格培养的重要性、基于品格培养社会实践开展的途径及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廷雪  王志伟 《学理论》2011,(23):49-50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指导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化的意义,并从社会实践公选课、社会实践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指导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结构。同时还提出了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保障和考核办法如下: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莫莉 《青年研究》2016,(4):85-93,96
从"接触假说"出发,本研究探讨了通过人际及网络与大陆进行接触对台湾大学生两岸社会距离感知的影响,以及统独意识和政党倾向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基于赴台采集的一手调查数据,研究构建了五个回归模型,发现无论是人际接触还是网络接触都有助于拉近台湾大学生感知到的两岸社会距离。个体对两岸统一认知度越低,实际接触对社会距离的正向影响力越强;政党倾向蓝的台湾青年通过实际接触所能够提升的社会距离要弱于其他政党倾向的个体。研究讨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助于缩短台湾青年感知的大陆社会距离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5)
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其中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本研究以班级网络中的在校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人际交往状况为研究内容。本研究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五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宏观、中观两个层面上的数据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数据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探索性建议,即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无论从所学专业、学位情况、学习成绩、获奖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指标,还是从招聘会、家庭关系、媒体网络、老师推荐、朋友和同学推荐、社会中介机构推荐等社会资本指标来看,都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两者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程度的大小受到当时当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影响。随着劳动力市场机制的确立和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将逐渐缩小。但是,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资本在提高就业质量、使人力资本得到较高回报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海霞 《学理论》2014,(8):211-212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获取和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比,网络社会支持虽然可以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支持,但过多地依赖网络社会支持将使个体减少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过多的网络使用将增加个体的社会孤立,增强了个体的抑郁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做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服务机制;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考评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4)
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在读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性别、在读年级以及专业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方向,对影响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因素的探讨有助于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5)
随着市场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空间的自主性逐渐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市民社会已经有了基本雏形,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境,只有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才能有效地协调国家与社会二者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市民社会的演进分析以及我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究,来分析二者间存在的问题,并概括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国民社会责任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频发,严重制约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对象,分析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而,从多方面努力,避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学界聚焦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这一主题,围绕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价值意蕴、影响因素和培育路径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颓废的一面,对其积极向上的一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消极颓废的一面予以疏导和管控。同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引导,培养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必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转变研究焦点,拓展关注范围,调整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曹花 《学理论》2011,(11):254-255
:选择性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特点,选择性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重要特点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然而,大学生在选择接受社会思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以加强对大学生选择接受社会思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本文对大学生军训与素质教育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在大学生军训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对军训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