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斗鸭栏干 冯延巳《谒金门》词云:“斗鸭栏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斗鸭栏干”各注本大都引《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的记载,加之古时在贵族之家流行有斗鸭习尚,故认为“斗鸭栏干”就是为圈养斗鸭、观鸭斗而建的栏干。古时有斗鸭之戏,但“斗鸭栏干”是否即圈养斗鸭、观鸭斗的栏干则是大成问题的。一是《陆逊传》所载,并没有具体说明斗鸭栏干即为观鸭斗所  相似文献   

2.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代学者的和谐观《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相互作用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  相似文献   

4.
“虚”是张载思想中的关键字之一,《正蒙》中反复出现“太虚”、“虚空”、“至虚”、“心虚”等词语。然而,与佛老经典中的“虚”的意义不同,张载将虚与气相结合,认为“太虚即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虚气观明确体现了张载的儒家立场,同时也将张载之学与其他宋儒的思想区别开来。本文将对张载的虚气观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从根本上把握张载的思想特色。全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虚气观提出的背景;虚与气的关系;虚气观在张载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是很善于伪装自己的,单从一个人的外表看,我们确实很难觉察出他的本性和真实才能,因为人的外貌,美丑善恶既殊,情形不一。对于那些善于伪装自己的人,我们要觉察出他是否足堪重任,必须要有一面“人性的照妖镜”,让他们的操守与才华原“性”毕露。 这种“照妖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观人术。我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似乎特别有心得。《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古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史记》中的李克。  相似文献   

6.
蒋冰清  ;刘宇红 《求索》2008,(3):199-200
海德格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他从存在之思来思考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言对道说的应合与思诗和一乃是通向语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为供养父母不仅是一种人间行孝的实践,而且是一种佛教伦理的修行方法。《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不供养父母妻子.使父母妻子受饥寒及不教养子女的人”视为五种恶人之一。《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提到,今日世人所遭到斩身断肢的报应,乃是因为过去“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的结果。《父母恩难报经》认为,对于父母的恩德,即使子女“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也是不能报答的。  相似文献   

8.
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后,在文言小说创作中形成“摹蒲”趋尚,名之为藻绘小说,然对藻绘小说的艺术个性及借鉴意义未得深究.从以蒲松龄为代表的思想“有意”与艺术“有意”,探讨了藻绘小说在小说叙述观念、风格上与“他类”文言小说的本质区别,以及在小说语言、情节、人物等如何运用小说的技巧及经验原型,突破文言的容受性,使文言小说成为一个具有组织性的架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议“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理人近期来,有的报刊文章一再出现“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提法。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划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和“新社会主义观”;我们觉得不甚妥当,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个含义模糊的不准确的概念。随意使用这个概念,不...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三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社会主义观”批评的批评黄建权邢贲思同志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文中(《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邢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批评,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2.
徐建芳 《求索》2008,(1):184-186
《周易》“贞”观对苏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处世哲学上,《周易》认为守持贞正就可防止凶险等情况发生,这是苏轼面临任何打击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精神的心理定石之一;二是政治思想上,《周易》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观念使苏轼认识到治国必须进用君子、驱除小人,端正人伦之道;三是文学思想上,《周易》的“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使苏轼感悟到文章内容应正直端善,语言应平易规矩。  相似文献   

13.
读了《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发表的锦州铁路分局党校陈铁存老师的“‘与时俱进’考”一文,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与陈铁存老师共同探讨。 我认为,“与时俱进”一词,应出于《易经》的“文言”。据说,“文言”是当年孔丘老先生所作,是他老人家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心得。但也有人认为,象文言、彖辞、象辞,都说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4)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孔子始终都根据所生活的社会情况,为培养有能力重建社会秩序的人才而教学。他虽然未建立系统的学说,但从《论语》中零星分布的关于知行思想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实践。这种重视实践的思想更倾向于政治生活以及内修,并将"道德"引入人们的这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赏罚有道     
李爱花 《群众》2013,(7):I0059-I0059
回味经典,我们总能够在眺望历史长河中找到启迪。《资治通鉴》这部“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在阐述君王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对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之时,十分重视赏罚之道的探讨,认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札记之四严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中心论题之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已认为,“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最早,也是为后来历代常用的间谍称谓是“谍”、“间”、“间谍”。周代兵书《太公六韬》记载:“游士八人,主伺奸侯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就是说,以游客面目出现的八人,专门侦察敌人的动向,人情世故,观察研究敌人的意图,这就是间谍。春秋时期,《左传》大量记载了各诸侯国之间使用“谍”进行秘密斗争的情况。“谍”在当时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这样写道:“我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认为“一切合法政府都是共和制的”,而在每一个共和制政府中,“服从法律的人民应当是法律的创制者”。这就是他的民主政权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