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冼夫人是历经梁、陈、隋三朝而矢志不渝地勠力扶皇舆的岭南地方领袖,其史传叙事可溯回至唐臣魏徵主持纂修的《隋书·谯国夫人传》。明清时期是粤西南地域社会从文化认同上被真正整合进中国的重要历史阈限时段,而“冼夫人”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彼时地方精英集体参与“修订”其回忆形象的文化实践中,具象化了王朝礼制与地方风俗之交互模塑过程。在这个以“礼”化“俗”、借“礼”阐“俗”的过程中,冼夫人渐次挣脱其在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蛮妃”刻板印象,儒化雅化为契合精英审美趣味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女师”,至道光戊申年粤西状元林召棠为儋州宁济庙作碑记之际,已是被置回地方感觉结构的“吾高州冼氏女”。  相似文献   

2.
海南冼庙     
冼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得海南民心的政治家。她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所进行的军事、政治活动遍及南越十几州。然而,冼夫人在正史上却只是有姓无名。但1400多年来,从民间到朝廷,冼夫人备受称颂,被称为冼太夫人、岭南圣母、护国夫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锦伞夫人。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对海南、岭南,对国内乃至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称赞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2年2月20日,江泽民主席视察高州冼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冼夫人…  相似文献   

3.
冼夫人,史称谯国夫人,又称岭南圣母,是1400多年前我国南方越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毕生致力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受到历代皇朝的封赐和群众的怀念与敬仰。周恩来总理赞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为纪念冼夫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新坡镇群众都在冼夫人纪念馆前举办纪念活动——“闹军坡”。冼夫人文化节是在“闹军坡”的基础上,由政府加以引导,办成集纪念瞻仰、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经济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节庆。第四居海南冼夫人文化节由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于3月15日至21日在主会场新坡镇和分会场高坡村、海口市得…  相似文献   

4.
海南军坡节     
《新东方》2014,(3):F0003-F0003
<正>军坡节,又称闹军坡,是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海南各地崇拜祭祀冼夫人的民间信仰仪式和民间节庆活动,当地人民以此缅怀冼夫人对海南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冼夫人生活在我国南北朝的齐、梁以及隋朝三代期间,是梁朝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之妻。她在岭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功勋伟绩,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历代朝廷均有褒封。周恩来曾称颂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海南人民对冼夫  相似文献   

5.
<正>海府办[2014]2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4年第十三届中国(海口)冼夫人文化节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俾2月26日2014年第十三届中国(海口)冼夫人文化节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5,(5)
社会历史研究的"民间视角"既关注国家与地方一同构建完整地方社会的历史机制,也强调地方精英、民众百姓以及民俗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从"民间视角"出发,海南冼夫人文化经历了由英雄化到神化最终实现民俗化的历史过程。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变迁既表现出海南民众持有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对于海南社会发展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5,(1)
崖州首置于萧梁,中唐以前一直象征整个海南岛或统领岛上各州。史志上多因循清代方志之说,以为崖州乃大同年间因冼夫人之请、朝廷才首置之于儋耳。衡诸史料,其可信者有三,不可融通者有四。结合考辨冼夫人生年,在排比梁置崖州及其唯一属郡珠崖的时间设置和治所所在的诸说中,我们发现:梁初(511年)因宋齐之治设珠崖郡于徐闻;后约于532年废朱卢之上首置崖州于珠崖故地,但控驭无力;直到儋耳降附冯冼集团后的535年至546年间,正当盛年的冼夫人请朝廷移置崖州于儋耳,治义伦。终梁之世,朝廷不能实有其地,皆羁縻性质地依靠冯冼集团间接管理。清理这段历史地理问题,还有益于寻绎六朝隋唐时期海南如何从地方豪酋政治演进到儒家世界的郡县体制。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需要传承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古典文学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古典文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古典文学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普通民众古文水平普遍低下,古典文学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诸多的先行研究认为《源氏物语》〈桐壶〉卷的命名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凤栖梧桐"以及白居易《答桐花》的影响。但是"梧桐"与"桐"有何关系?中日古典文学中对"桐"这一植物的认识是否相同?"桐"在《源氏物语》中的作用和中日古典文学又有何联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桐"兼具"梧桐"和"泡桐"的特征,而《源氏物语》的作者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将第一卷命名为〈桐壶〉,而此卷的女主人公的命名却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庙产问题是清末民初一个旷日持久的社会问题,它由废庙兴学政策引发的.表现为官方强行剥夺民间庙产用于兴办新学和人民反抗剥夺庙产而引发的冲突.清末的庙产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暴力砸学堂事件,民初的庙产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司法诉讼和频繁的社团运作等非暴力抗议运动,庙产问题逐渐转变为司法问题.这种变化是临时约法的颁布、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大量宗教社团的出现等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庙产问题的司法化对恢复社会秩序巩固中华民国的新生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等三人在古典文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主要归功于四个方面:他们的研究不限于古典文学某个单一方向;他们的专业研究超越了文学;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外;他们不仅仅是纯粹的学者。以上四者和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精通紧紧结合,使他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上能获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对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其中许多经典之作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探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应理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理论依据,积极探讨将中国古典文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途径,以期发挥中国古典文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冼周 《前沿》2012,(15):168-169
巾帼英雄冼夫人之冼氏的起源可追溯到多次见于商代甲骨文记载的邦国“洗方”;秦朝时冼姓族人流迁岭南,居住在以雷垌村为中心的高凉一带;两点从冰之“冼”,不符合姓氏之义,本应作三点从水之“洗”,宋末为避国讳而减省为“冼”,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4.
郡国立庙乃西汉独特的宗庙礼制文化,亦是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以西汉郡国庙的兴废为线索,探究汉初以来皇权主导下郡国立庙背后的政治意图,结合元帝时期"议罢郡国庙"过程中皇帝与儒生关于废除郡国宗庙背后不同的政治思想,可以了解西汉郡国庙的兴废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有关妈祖褒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神称的变化,与朝廷的褒封有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妈祖未被朝廷褒封之前,民间称其为林氏神女、湄洲神女、通天神女(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通贤神女(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其庙名则称为神女庙(祠).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给神女庙御赐“顺济”庙额后,庙名多改称顺济庙(见黄光度:《题顺济庙》、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和《宋会要》“顺济庙”条).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对《诗经》与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初步建构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与同时期其他学者的同类研究相比,郭沫若的古典文学研究显示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象,既发挥了史观学派的优势,又借鉴了考证学派的长处,其本人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从而取得了极为辉煌的学术成就。郭沫若的古典文学研究对推动当下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进程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0,(19)
正借改革试点东风,丁志军在庙庙湖村成立了石嘴山市首家移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4259名村民摇身变为股东,不仅坐拥每股股值3319元的股份,年底还有每股200元左右的分红。"咱们现在在的地方,是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是咱们镇上唯一的贫困村。全村一共是1413户,7211人。这里是庙庙湖村上的扶贫车间,这个车间的原始地貌就是一片沙丘。移民搬迁来以后,咱们用了六七年时间把沙荒地开垦为耕地。现在这里成了陶乐镇沙漠番茄园区,左边大棚里种的是小番茄,右边种的是大  相似文献   

18.
两点感受     
这次到昆明来参加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讨论会,听了领导同志的报告,郭绍虞同志的开幕词,以及同志们的精辟论述,极有启发。对怎样进行古典文学理论研究工作极有帮助。以下试谈两点。打破了“厚今薄古”的迷信。“薄古”就是轻视古的,既然轻视古典文学理论,自然影响对古典文学理论深入研究,不可能从古典文学理论中探索到创作的规律,也不可能把这种创作规律运用到现代创作上去,不可能“古为今用”。现代创作不可能从古典文学理论中取得借鉴。这样,“薄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翟兴娥 《求索》2013,(7):140-142,8
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季桂起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中确认了转型的启蒙阶段应该从明代中叶算起,同时,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放置于民族文学大发展与世界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存在民族自身历史轨迹与西方影响变化轨迹并存的两动因论断,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动因:需求动因、思想动因、学习动因与工具动因,这些动因的综合推动,使中国古典文学成功完成了向现代文学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宁波市东钱湖镇下水村,有一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至今未毁,此庙并非因王安石官大(北宋宰相)而建,而是因他在任鄞县(今宁波)知县三年期间,关心民瘼,心系苍生,干实事,取实效,深得黎民百姓爱戴所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被朝廷任命为鄞县知县。上任就遇上大旱灾,他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