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进而"五位一体"。李昌中先生的画作中深刻而饱满地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思想,蕴含了生态美学的文化诉求,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之一。康德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富有极其深厚的生态学底蕴。在生态文明视野下,重新解析康德美学思想,深入挖掘和梳理其生态学思想,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璇  李灵灵 《求索》2008,(10):194-195
由于生态恶化和设计理念混乱等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和危机。有学者因此提出“诗意地栖居”的新人居环境理念,将美学纳入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历经数千年,早已将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人诗意的生活美学熔铸于一炉,本身就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典范。本文试图从唐诗中挖掘文人造园理想中体现的人居环境思想,作为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中寻求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庆 《理论月刊》2013,(1):163-165
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辨证地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以求从中发扬其更具科学性的环境意识的思想,用来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是张文勋教授近年来的又一部新著。如果说,作者的《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结合古代美学理论,阐释剖析古代诗词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蕴,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此书则展示了张先生对古代美学思想本身的纵深探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全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结成。这些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却又都贯穿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即以儒道佛的美学思想为经,以各种具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命题为纬,着力于勾勒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演进、发展,其深层哲学背景,及美学层面的丰富内涵。换言之,作者紧紧抓住儒道佛美学思想既差异又融合这条主线,深入剖析美学家们在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张文静 《人民论坛》2010,(6):224-226
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而且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动力。因此,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是当前培育公众生态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崇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崇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建设生态岛的目标,以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开创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起着重要的个体生态思想启蒙作用:培养生态意识、建构生态责任感和树立科学的人文观.要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推行生态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模式,以生态伦理为其思想活水源头,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对自然的亲情与伙伴意识、知恩图报意识.以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智慧必将给"生态贵州"的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无限想象的思想空间,必将随时代的演进而体现出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生态价值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价值自觉,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效用和意义。基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问题,通过培养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情感、规范生态行为等举措,有利于促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生态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而且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动力。因此,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是当前培育公众生态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引领绿色发展,有助于增强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努力建设生态化产业体系和绿色生态监督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杜伏海纳在美学中的工作,是要为现象学的意向还原而寻根溯源。“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杜伏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传统美学中,柏拉图式的超验意识,超越主体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这就带来了一条与人的原始经验相背离的路线——因为人与世界的原始统一性被割裂了。美因此被规定为永恒整一的美的理念。康德式的先验意识把主观的普遍性观念引用于美学中,并通过“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萌发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解的思想,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揭示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