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封建走向民主,从专制走向法治。人类斗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争取权利的历史。人的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这一要旨构成了法的价值追求的内核。法的价值首先是公民的权利,其次才是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2.
96年,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法治”.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要“走依法治国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之路的提出,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倡“以法治国”、这二者看若相似,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千年前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布法治国”方略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历史对后人的启迪。法治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的先哲们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法治”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优先于人治”,“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  相似文献   

3.
对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统治方式和政治体制中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人治时代占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人治的历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方式,人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必将被法治取而代之。实现法治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因法律的质量问题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须克服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至上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相矛盾;法律至上也并不等于法律万能。  相似文献   

4.
论“人治”与“法治”产生的社会土壤及现实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是要“人治”还是“法治”,并不依人们的主观爱好为转移,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由历史作出的选择,即“人治”与“法治”的产生都有其社会主坟,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清楚地表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人治”产生的社会土坯“人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历来说法不一,但含义大致相同或近似。有的称人治即一人之治,即集国家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人;有的称人治与专制、独…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主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法治有过精辟的论述: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技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普遍的守法和法为善法。这两点法治的应有之久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同。普遍的守法,要求法律不仅调节、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而且还指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理顺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谷种社会行为.使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之中.这可以说是法治的形式方面的意义;而法为善法就触及到法治的最深的理念层面,人性、理性、正义成为法律的最高目标。检验法是否为善法就看它是否符合人类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政治化传统的实际观念表现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法治”虽同属一词,但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化定位。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的性恶论,法治主张由此而展开论说。西方则基于理性思考,以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理论为基础,并形成法治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心德和重法主法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古代史上法治的初中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吴静波  张晓路 《前沿》2008,(8):119-124
人治与法治,这是人类为克服自身缺陷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就二者本身而言,并无优劣好坏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治理模式能达到善治。人治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法治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共存亡。人治(低级)——法治——人治(高级)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  相似文献   

8.
刘晓民  张邦辉 《求索》2008,(3):212-214
历史研究应当有效增进人类利益。人的思想观念受历史影响,历史研究亦影响中国现代法治建设。革命史研究范式一统天下存在着局限性。研究范式应当实现多元化,人们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认识近代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观念,促进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法治这个关键,是因为法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与人治相比,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法治要求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作为人的行为规范,使法获得规范力、确定力、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社会凝聚力等特殊品性;(3)法治与人治相对,法的内容不是由统治者个人意志决定  相似文献   

10.
黄硕  张德淼 《求索》2013,(4):180-183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的正确决策,为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设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从国家最初的卓有成效的立法建设,到后来实现由法制向法治理念的巧妙转变,再到当前执政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是相辅相成、与时俱进的过程,昭示出中国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美好未来。以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背景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创造了全新的法治意识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玉诚 《求索》2013,(7):58-60
韩非认为"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故而主张"因道全法"。而韩非所论之"道"是兼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统合宇宙、社会与自然的综合范畴,"法"承继了"道"的品性,是其在人类社会的唯一代理。因此,以韩非的法治学说为根据,循着"据法论史"的理路探究韩非对历史变动的认识,恰可以"治乱交替"的二元框架,统合韩非古今观中法古、变古、反古、不变古等论点;亦可解决韩非在历史发展方向上进化、退化等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的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在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秩序至上且偏爱权力的统治型模式,社会管理依附于统治者的权力而存在,被统治者的利益保障付之阙如。在近代工业社会表现为追求效率且偏爱工具理性的管理型模式,效率和公平很难兼顾。当下应注重构建保障民权、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璀璨成果,是实现社会善治、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孔子有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法治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关键时刻,中国的改革大业必以形成法治共识为前提,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我们的社会遍布法律,但法治效果并非理想,这是因为法律未被信仰,遵法守法尚未成为自觉行为。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规则、裁判与惩罚,法治的实现需要唤醒良知、重建道德和确立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深刻认识人本身,以法治凝聚道德,通过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人“知耻服礼”,让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唯其如此,方能形成改革所必需的法治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和各方分歧,才能为各种社会利益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预期,才能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本身具有很深刻的法制内涵和法制意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农村的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视野下的新农村的内涵。在法治的视野下,新农村实际上就是在农村社会生活的领域建立起一种法的秩序,应该运用法的手段建立这样一种以法治国家为目标取向的一种社会状态。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新农村应该凝聚着社会和谐理念,也就是说它是以法治为追求的。第二,新农村是以宪法所致力于构建的、有秩序为制度基础的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第三,新农村建设应该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模式所…  相似文献   

16.
自由、秩序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和秩序都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对自由和秩序的追求源于人类的本性,人的个体性表现为对自由的向往,人的社会性则通过秩序予以表达。由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价值需求、价值期望的多层次性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冲突频繁。于是,积极、适时地化解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之间的冲突,协调冲突各方的利益,是建设法治国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前言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知法冶的意义与价值,倍加珍惜自己的法治建设成果。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本质核心是强调以“劳动人”为本,其现实表现就是以人民为本的政治观。马克思以人为本政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经过了奠基、确立、发展与运用,以及总结与完善这四个历史阶段而形成。从这个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本身在早期与成熟期是一致的。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以“劳动人”为本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人的塑造: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孙兴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塑造问题,可以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人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史以来,人类正是在创造历史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一定意义上,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以法治国,标志着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和境界。在一个全方位的法治化现代化的“法治中国”新时代背景和大环境氛围下'机关后勤改革发展工作,客观上必然地步人了金光大道,这是由其自身发展进程和改革实践决定的,令人瞩目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