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改革能否坚持生产力标准,以及如何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是关系到企业改革的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笔者试图对此做点粗浅的探讨。 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党的十三大报告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及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运用生产力标准分析判断改革的新形势及深化改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深化了实践标准,确立了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研究生产力标准,弄清它的确切含义,明确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对于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清除改革中的各种思想障碍,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针。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的尺度。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律师工作,是否也应当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自己工作成效的标准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实践标准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郭晓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当时主要限于真理标准是什么,而对于怎么检验,则很少涉及,这说明对实践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一、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向生产力标准深化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它具有根本...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了我们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正确看待这两个标准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解决“两个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坚持生产力标准要防止把生产力标准绝对化和庸俗化。所谓生产力标准的绝对化,就是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取代了政治标准、道德标准、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在干部工作中,有些人试图用生产力标准代替德才兼备的干部原则.这不仅造成了干部人事工作指导思想,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的混乱,而且也使得生产力标准这一科学概念庸俗化了.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生产力标准与德才兼备原则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判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列宁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乃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标准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李世师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特别丰富,其中实践理论最为精辟,特别是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根本内容、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中增添了一颗璀灿的明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对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含义、对象、针对性以及为什么要划清实践标准同理论标准、生产力标准同生产关系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同不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观念标准之间的界限,都作了概要分析和探索,提出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发展,分别构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在认识路线上、历史观上、价值观上所实现的三次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9.
对政治文明建设根本评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治文明建设的多种评价标准中,生产力标准具有根本性。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准不仅具有其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基于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我国目前实践的需要。生产力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与构建政治文明的时候,一定要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2月19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召开了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学术讨论会。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提出生产力标准的意义 有的同志认为,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理论上有两个重大贡献: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它主要是关于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二是重申了生产力标准,并且把它作为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胜利的核心问题,这就为我们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根本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二者一起构成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否定"文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相应地在哲学思想上经历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拥护标准"的主题转换这样一条主线.标准问题的不同主题讲的是认识和实践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检验的途径及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和检验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的主体依据实践结果提供的客观标准和依据理想目的提供的主观标准,在二者的互相对照、检验、修正中使实践向着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只有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检验评价实践结果的主体--人民大众"这一主题通过相应的民主制度和程序而在实际中真正贯彻下去,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障使改革开放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使中国社会持续和良性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民拥护不拥护"是一切标准中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实践哲学内涵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它们相互联系、补充和渗透,构成互动开放的科学标准体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并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推动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和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观点。即使在文革中,因此而横遭无理批判、无端罢官也不改初衷。今天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生产力标准的丰硕成果,而去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不能不深切地认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象一条串连珍珠的红线肥他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各方面成果,有机构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把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历史性地转化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勃勃生机地迈进了把握社…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长期以来,一些人总是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物的标准,给实际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生产力标准包含物与人的双重内涵,生产力的发展是物的积累与人的进步的双线进程。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必然是物与人的协调发展。坚持生产力标准必须坚持物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在生产力标准的讨论中,对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探讨。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标准具有如下属性:①客观性。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构成。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条件下,提出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关于实践标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一、邓小平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哲学命题的提出,并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只有从社会实践需要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实践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常识,在我国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0年艰辛的探索历程,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上,有过巨大的挫折,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本清源,重新恢复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并运用这个标准,使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1988年5月14日发表了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论生产力标准》一文。本人拜读之后获益不浅,但也有几点意见提出来供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问题 《论生产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文提出了如下一个论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要通  相似文献   

19.
三十多年来,生产力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变迁,从改革初期简单的“猫论”,到改革进程中的“三个有利于”,再到今天系统化的科学发展观,生产力标准在变迁中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标准,并正确地引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进步的社会制度和运动,在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判断其成败得失,邓小平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科学标准体系,来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是实践的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和精神文明标准。这四条标准涵盖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全方位,它严谨而科学,全面而准确,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方法论原则和指导方针。全面系统地理解其标准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