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倩倩 《法制与社会》2010,(24):188-188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各部门、各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检察机关的专政性质、法定职能和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都充分说明了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把它作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叶柱明 《法制与社会》2011,(10):197+199-197,199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虚拟社会引发的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如何发挥检察机关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作用,摆上了检察机关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3.
双面城管     
程新友 《检察风云》2011,(24):65-67
每一次,城管进入舆论风暴的中心,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一阵剧痛。小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是近些年来最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从2006年的崔英杰案到2011年的夏俊峰案,几乎每一起与摊贩有关的事件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人们社会情绪的悲喜沉浮。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社会中要重建社会公信力,固然涉及到诸多的方面,但首先是那些掌握着许多社会资源、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比如政府、司法、传媒、社会团体和科研部门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法,是指调整国家和人民之间社会给付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是在社会保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超越了社会保障法的给付模式和给付水平。社会法在性质上属于公法,并且以社会给付为核心。我国社会法的体系宜分为“社会预防制度”、“社会扶助制度”、“社会促进制度”与“社会补偿制度”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与社会给付程序法及社会救济法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社会法体系。它们在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正上发挥着相互衔接、互相补充的功能,并形成一张安全网,保障个人在遭受各种风险时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启动的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公平合理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加剧,大量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因此,转型期也是社会安全问题的易发期,重视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安全的主要因素,指出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是各级政府应特别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立法却未对这种特殊的诉讼资料加以规定。通过分析其基本属性和证明方式的手段,可以得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和证明力的结论,因此主张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使用;社会调查报告的特性迥异于传统的书证和证人证言,宜将其归入科学证据范畴,作为一类特殊的证据类型与鉴定...  相似文献   

8.
赵旭 《法制与社会》2011,(18):120-121
本文通过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扣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分析,就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及方法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对社会管理创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和移民社会。美国早期的移民社会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便具有了现代社会思想理念——契约思想、自由思想、平等思想、多元思想和团体思想,而这些理念是现代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本文分析问题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明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设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以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涵养社会治理核心价值,坚持"四维治理"等。这些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彰显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呈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壮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宁俊社 《法制与社会》2010,(27):170-171
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被人们重视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在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又处于社会矛盾高发期,社会管理机制、法律政策与时代特征、群众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任务显得更加艰巨繁重,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创新就是社会领域的创新活动。目前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已超过40万,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这些社会组织正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创新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和完善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与冲突观念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也由过去的总体性社会转向市民社会。社会结构质的转变必然带来社会异质性、流动性的增强,也必然引起冲突的量、质、功能和性质的新变化。但是,我们关于社会冲突的观念仍停留在总体性社会的传统思维框架下,相对于急剧的社会转型还显得十分陈旧和落后。对社会冲突应从量和质这两个维度入手,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防止社会离心力的增强、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团结,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解决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白小平 《北方法学》2015,(2):93-104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语境形成,体现出"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是对该政治观念的法制反映。"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成员共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语境的政治观念,中国的社会法建设除应具有"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之相同经济、社会功效外,还具有制度自觉的政治功效。人民社会不同层次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法立法目标与任务和其在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实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风险社会,社会管理必须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行政决策既要具备科学根据,也要体现民主价值。以风险评估为代表的专家理性模式,是充实行政决策科学根据的主要渠道;以民主参与为代表的公众参与模式,是体现决策民主的主要渠道。风险评估应当严守科学底线,通过恰当的制度配置,确保科学评估的独立性、公正性、可靠性。公众参与风险规制,则要求实现风险评估程序启动的开放性、评估过程的透明、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可审查性。  相似文献   

17.
胡适提出"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应当通过社会改良的办法使中国逐步摆脱落后的局面,进而通过和平的方式转变成为一个民主国家,本文从胡适这一政治思想出发,浅析社会改良的作用与功效。  相似文献   

18.
娄宇 《法学》2021,(2):89-107
社会补偿的概念在我国社会法学界没有得到统一适用,有必要追本溯源,探讨中国国情下相关权利的正当性依据、功能、规范结构和规范领域。社会补偿权源自德国立法,基于社会国家原则衍生出的社会共同体义务而产生。国家合法行使公权力或者无违法行为,但是未尽生存照顾职责导致公民生命和健康受损之客观结果时,公民即可享有此权利,例外情况下,特定人群也享有针对机会成本损失的经济补偿权。社会补偿权的本质是实现作为消极权利的平等权,社会共同体成员享有该权利,主要以中央财政预算保障权利的实现。结合“社会平衡”的一般法理与现实国情,我国社会补偿权应当包括军人及家属优抚权、国家政策间接利益损失补偿权、甲类传染病与疫苗接种健康受损补偿权、犯罪受害人补偿权、不真正的工伤补偿权等六类。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服务国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欧洲14个福利国家社会给付结构的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福利国家社会服务增长速度加快,现金给付则相对减少,社会服务已成为主要的给付方式之一,"准社会服务国家"开始出现。欧洲社会服务相关政策的变化,确立了"社会投资"为社会政策的新理念。英国和瑞典作为其典型,采取不同改革路径积极促进社会服务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多面向性,更需要社会服务供给全方位的改革。加大社会服务供给的改革路径是: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建立贫困家庭救助服务体系;确立社会投资理念,扩大社会服务范围;以社会服务为基础,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中国社会服务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